小李畢業後分到了西部一座小城的居委會。

那年冬天,小李所在的城市劃出了最低生活標準線,不上這線的便屬貧困戶,在年前可以獲得一些幫助。

小李與同事們背著大米與菜油等挨戶走訪這些人家。他們看到了露出棉絮的被褥、看到補了還漏的搪瓷臉盆,那些黑糊糊、灰蒙蒙的貧困狀況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可是當他們循著地址推開了又一戶時,當時小李以為,他們一定是走錯了人家。

這一家窗明幾淨,有冰箱有洗衣機,有漂亮的窗簾和門簾,有立得很整齊的書籍……然而,他們沒走錯。

這家的男人幾年前病逝,欠下了很多錢。兩個孩子,有一個殘疾。女人一份薪水養三口人,還要還債,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樣明朗,她說,冰箱洗衣機都是領導淘汰下來送給她家的,用用也蠻好;孩子懂事,做完功課還幫她幹家務……這時,小李才發現,漂亮的門簾是她自己用紙做的,那些書全是孩子每個學期用過的教科書,灶間的調味品隻有油和鹽兩種,但油瓶和鹽罐擦得發亮。最讓小李驚奇且起敬的是進門時女主人遞給他的拖鞋,那鞋底是磨禿了的舊解放鞋的底,齊齊沿圈剪下,再用舊毛線織出帶圖案的鞋幫,穿著好看又暖和。

他們在這一家總共停了十多分鍾,比別的人家稍稍長了些。小李漸漸看出了這一家確實貧困,但他亦漸漸看出了這一家的不貧困,他深信他們不會貧困太久的,這是因為,他們即使貧困如此,也不潦倒。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貧窮而生的虛弱的精神。

貧困是一種物質狀態,潦倒是一種精神狀態。貧困潦倒經常被聯係在一起,那是因為人的精神被貧困擊垮了。但如果你的精神能不被外界條件左右,即使貧困,你也能不潦倒,你也能享受生活的快樂。

心理學家馬修·傑波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蕭伯納譏諷道:“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對於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快樂的那些瑣事與環境,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了斷,並忘掉它,大部分時間想著愉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