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談論什麼是幸福。

窮人說:“幸福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窮人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輕蔑地說:“這怎麼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

炎熱的夏天,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此時你手中的這碗水。”

叔本華曾告誡讀者:“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擁有什麼,卻總是想著自己缺什麼。”這常是情緒失調的重要原因。

“惜福”的觀念是我們社會最需要培育的。“人在福中不知福”,每當到醫院看護病人,看到許多病友正為生命奮鬥,才覺得健康如此可貴。

直到不幸的事情發生,才意識到過去是多麼幸福。無疑,在不幸降臨之前,我們一直在不斷地追求幸福,但卻不知道,事實上我們一直楓有幸福。

幸福,往往是身受時不知,失掉後方覺可貴。

李·索克博士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提起他母親在俄國長大的經曆:她小時候,為躲避哥薩克人的騷擾,被迫背井離鄉。她們的村莊被燒成了平地,她躲在幹草車中,藏在水溝裏,才撿回一條命。最後,她擠在輪船的底艙裏,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

索克寫道:

即使在我母親結婚生子後……她仍然每天為果腹而奔忙……但母親總要我們多想“我們有什麼”,而不要想“我們缺什麼”。她告訴我們,在逆境中可以培養對“美”的欣賞力。因為美無處不在,即使在最簡樸的生活裏也不例外。

她執著地傳授給我們的人生態度就是:天真的很黑的時候,星星就會出現“不為自己沒有的悲傷而活,要為自己擁有的歡喜而活。”當你沮喪的時候,試著想想人生中的美好事物。

你有沒有四肢與眼睛可用?有沒有關心你的父母或伴侶?有沒有愛你並且需要你的孩子有沒有對你未來的期待--一個假期,還是一個聚會?你有沒有一本想看的好書?還是一個想觀賞的電視節目?一次你等待的約會把你擁有的所有美好事物都寫下來,然後在腦子裏設想這些事物一樣一樣都被剝奪了,那時你的生活會變得怎樣。等你充分體會到了這種失落空虛的感覺,再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把這些寶貝還給自己,這時你一定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