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類生存空間向海洋延伸(一)(1 / 3)

一、到海上去生活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述了這個故事: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字叫女娃,一天她 到東海去玩,遊泳時不幸淹死。於是,她的靈魂化作一隻小鳥,每天到西山銜樹木石子不止,投進東海,企求將東海填平。女娃的心是極其善良的,她想填平東海,以免再發生淹死人的事故。中國的這個古老傳說,是悲壯感人的,所以,世世代代傳了下來,經久不衰。

如今,人類雖然沒有“精衛填海”之精神,但是人類希冀從海洋中獲得新的生活天地和從海洋獲得生存資源的行動,卻比“女娃”壯麗得多。

填海造城規模最大的是日本的東京灣,日本人用城市垃圾填出了18個小島,扇島原麵積隻有0.9平方公裏,經過填海造陸,已達5.5平方公裏。浦安市的東京迪斯尼樂園,就是填海造出來的,現在這個樂園擁有2.11平方公裏的陸地,每年接納遊客達1000萬之多。千葉市過去彎曲的海岸線不見了,原因是市區陸地不斷填擴,向海洋推進,新造陸地33.7平方公裏,在這塊新生活區,居住著20萬以上的人口。

世界上規模較大的海上城市是日本的神戶人工島,該島位於離神戶市以南約3公裏、水深12米的海麵上,用15年時間,耗資為5300億日元。填海材料是神戶市西部的兩座山,為填這片海,兩座山頭已削平,共用土石方8000萬立方米。

這座長方形的海上城市總麵積為436萬平方米,還有一座長300米的大橋,通過神戶新港將人造海上城市與神戶市聯成一體。島上設施齊全,國際飯店、旅館、商店 博物館、室內遊泳場、醫院、學校以及3個公園、1個休閑娛樂場所和6000套住宅。這座海上城市比陸地城市顯然是小了點,但它“五髒俱全"。新城市初具規模後,日本人又從1972年開始建造“六甲人工島”。該島麵積為5.8平方公裏,修建這座人工島也采用移山填海的辦法,從六甲山頂挖出土石,用高輸帶把土石方輸送到海邊的棧橋上,然後用船轉運到海上。

日本人還建造了海上工廠。在東京灣修建的人工島鋼鐵基地離岸7公裏,周圍水深10米,采取周圍修建混凝土圍堤,中間填土石的辦法建築。這個人工島設計抗震能 為8級,島上使用麵積是510萬平方米,建有7個煉鐵爐、3個鋼廠、兩個製板廠,年產600萬噸鋼材,與陸地的聯接是海底隧道。在巴西亞馬遜河上,日本人建造了紙漿廠和發電廠。紙漿廠長230米、寬45米、高14.5米,日產750噸;發電廠長220米、寬45米、14.5米,輸出為55000千瓦。液化天然氣工廠適用於水深250~350米的海域,也可根據情況設計用於1000米的 海上工廠,在該工廠裝備一係列的配套設備,就可以天然氣為原料在海上生產甲醇、液化天然氣、氨和尿素。近年來,日本人又研製成了一種多效浮動海水淡化工廠,其額定生產能力為每天5000立方米蒸餾水,廠內設備齊全,主要優點是經濟效益高,耗能低。

日本專家還提出了一個建造海上信息化城市計劃。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由國家、地方政府、民間企業三者聯合投資30萬億日元在離東京200海裏的海上建設一座可容納50~100萬人口的衛星城。衛星城是一個具有多種用途和各種機能的髙度信息化城市,由於它有與高級信息通訊係統相連結的信息通訊設施,所以,它不但能把東京都中心區同位於太平洋沿岸的海上新城連結在一起,還可以把日本全國各地同世界各地相聯係。城市其實像是一座海上巨大平台,僅基礎結構所需要的鋼鐵就達6000萬噸,城市設計為四層。支持這座四層城市的是大約1萬根空心浮柱,每兩根浮柱之間的距離為50米,浮柱起浮力舵作用,裏麵裝有貯水箱,以平衡整個建築物的巨大重量,浮柱底安裝有壓力傳感器,在大約100米水深處軟著地,以經得 起海底地震的影響。

美國專家也提出了建造海上城市的新設想。美國人所設計的海洋城市呈金字塔形,裏麵有商店、學校、遊樂場所和家庭住宅,人僅靠步行而不用坐車就可到達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從而避免了交通擁擠;城市的廢物可以反複循環利用。這種城市將利用太陽能發電供城市用電金字塔的兩邊為產生電流的太陽倉;金字塔前後表麵為塔內房舍的涼台,裏麵為學校、商店、遊樂場所和家庭住宅;塔外有工廠和小型機場。

通過建設海上城市使國土倍增是日本人首先提出來的。日本人的長遠目標是,用2000年時間在日本周圍海域建造114萬公頃的土地,最近日本人根據這一設想提出了逐步實施的計劃方案。

英國現已在南海岸建造了一個用橡皮外殼作構架的圓錐形人工島,用於石油勘探、電站、燈塔。美國人則提出在墨西哥灣和大西洋東北部、哈特臘斯角以北建造數個8平方公裏的人工島用於建造石油加工廠等。荷蘭、法國、瑞典等也計劃在北海南部,建造大型海上設施,以供開發海洋時使用。

近期,日本推出了一個號稱“21世紀最大的填海造 地計劃”的方案,目前已進入了部分施工階段。這項巨大工程是在關西灣海域造出可以同東京相媲美的海上城市。整個計劃將投資22萬億日元。這座用不了多久就可出現在海麵上的城市將有關西國際機場,該機場距離陸地約5公裏。全部工程全是填海造成,等於在大海裏憑空冒出一

座規模巨大的飛機場。這項工程是意大利建築師設計的,由日、法、意等國組成的公司負責建造。國際機場建成後,每年運輸旅客3070萬人次,運貨量可達139萬噸,飛機的起降次數,每年可達16萬架次。由於目前亞洲航 空運輸量已占世界的33%,該機場建成後,將是日本第一座可供晝夜24小時服務的國際機場,並將成為亞洲航空運輸的中心。機場僅是這座海上城市的一部分,另外,還將建造關西文化學術都市,還有大阪灣區海上都市。

這座海上城市動用土石方是巨大的。僅填海造關西國際機場,所用土石方即達1.5億立方米。在機場上許多關鍵性部位都要鑄造鋼橋連接。雖然工程巨大,耗資巨大,日本人毫不吝惜。日本人清楚,如果他們不向海洋要地,就沒法發展下去。現在,日本陸地地皮之昂貴,堪稱世界之最,近期東京繁華地帶的地價,已高達每平方米2300萬日元,是英國平均地價的65倍,是美國平均地價的100倍。

日本人還把觸角繼續伸向離陸地較遠的海域,計劃建造的海上“石油城”,直徑為800米,周圍有堅固的防波堤,水上部分是娛樂區,水下30米處為“居民”區,每幢水下樓房中央,設有通往水上部分的電梯,這個“石油城”是專門為深海工作人員設計的。

近來,日本提出了再建造700個人工島的設想擴大國土麵積1.15萬平方公裏,以解決近百年的發展需要。日本國這個設想,聰明人都清楚那不僅僅是700個人工島問題,人工島的以外的海洋權益也將隨之歸日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