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40多年來,日本人新造陸地已達2000平方公裏,相當於26個香港島的麵積,以後,日本還是陸地小國嗎?“
新加坡在1%5年獨立時領土隻有581平方公裏,現在已經達到618平方公裏,淨增的37平方公裏由填海所得。樟宜國際機場占地16.6平方公裏,其中有半是從海中獲得的,從機場到裕廊工業區的全長35.5公裏的高速公路,大部分是填海填出來的。
美國在填海造城上也做出了很大努力,近20年來,紐約、邁阿密、植香山等城市,新填擴了數百平方公裏的城區。紐約伊麗莎白港就是在3.72平方公裏的沼澤地上填築起來的。印度的孟買市原來在離岸16公裏的孤島上,百年來,孟買人填海造城,新增城區200多平方公裏,將市區擴大了2倍,發展成千萬人口大城市。
香港、澳門的鬧市區都曾是大海。香港島的商業鬧市、港區、公寓區幾乎都建在填海地上,在這個6平方公裏的新城區,居住著69萬人口,占全島的58%。澳門半島原麵積僅2.78平方公裏,現在已增加了1倍多,澳 繁華區幾乎都集中在這塊新城區上,到20世紀末,有可能使澳門半島再擴大六分之一,為10萬人提供商業和居住用地。
人工造城,為沿海國家擁擠的城區提供了“新大陸”,但是,人工城也有它的弊端,新居民廢棄的垃圾和工業基地排除的汙廢,將直接危害海洋生物,這個弊端如果處理不好,人類也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
人類在海洋上生活在世界上已不是稀罕事了。
二、滄桑之變
與建造海上人工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圍海造田。中國有句話叫“滄海變桑田”,意思是指今天的陸地曾經是海洋。宋朝的沈括在內陸的髙山發現杜蠣貝殼時,曾發出了“此地曾為滄海”的慨歎。
自然的滄桑之變不為人類所感覺,因為滄桑之變是個緩慢的過程,人為的滄桑之變,在生產力高速發展的今天,表現得轟轟烈烈。
圍海造田開展得最有成效的當數荷蘭。有關專家曾斷言,在荷蘭,如果沒有水泵不停地排水,荷蘭的一半國土將陷沒於汪洋大海中。
荷蘭的處境的確不妙,全國有27%的土地在海平麵以下,三分之一的國土海拔高度僅在1米上下,首都阿姆斯特丹昔日就是一個低於海平麵5米的大湖。
荷蘭人在13世紀時就注意到了應該保護自己的生存地,他們從那時起就圍海造田,目前已增加土地麵積達930萬畝,約等於其國土的五分之一。荷蘭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占耕地約1.2畝,而且地勢低窪,經常遭受海潮、風暴的襲擊。因此,需要加固沿海堤防。築堤的目的在於保證內陸安全,同時收益的是增加耕地麵積,荷蘭圍海造田采敢的方式是圩田開墾、圍海開墾、填灣開墾。
荷蘭人的滄桑之變工程是巨大的。1927~1932年,他們築起了世界上最長的海堤,長30公裏,高出水麵7米,底寬90米,頂寬50米,這條大提成為歐洲10號國際高速公路組成部分。大堤將攔斷的海封閉了起來,成為內湖後,又采取海水淡化方式排除鹽分,分片圍墾,水抽幹後,獲得了2600平方公裏的可耕田,成了荷蘭人的米糧川。1953年到1986年間,荷蘭人又在萊茵河、馬斯河、斯海樂德河的三角洲區域圍海,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新加坡的圍海造田也令人矚目。這個富裕的國家也麵臨著人多地少的嚴重問題,他們以一天一英畝的速度向海區推進,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到20世紀80年代時,已圍海造田約有230平方海裏,新加坡人計劃到93年,填海造田要達到875公頃,投資為8.74億新元,填海用土在本國已難以為計,這個富有的國家將花錢買土填海。朝鮮借鑒了周圍國家的經驗,已開始向海塗要良田,計劃中的目標是向西海岸圍墾,約447萬畝;這一計劃如完成,朝鮮西海岸的1000多個島嶼將互相連結起來。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圍海造田達800萬畝,可供圍海的灘塗約1600萬畝,其中潮上帶約有700萬畝,潮間帶約有900萬畝,圍海造田的潛力很大,1984年9月動工的南海磨刀門大型圍海造田綜合開發工程,將為中國新生出幾十萬畝的良田。
但是,中國與世界上諸如日本、荷蘭、美國、法國、瑞典等國家相比,向海洋要良田的願望表現得並不怎麼強烈,中國地大物博的傳統思維定勢使向海洋進軍的步子邁得遲緩,顯得慢條斯理。地大,也就沒有那種緊迫感, 覺著資源豐富,良田無數。近些年來,隨著海洋意識的不斷提高,向海塗要良田的願望逐漸強烈了起來,沿海各省市的人民大興向海洋進軍之風,這種局麵,是令人欣慰的。
三、海底村莊
美國人林克是一個業餘愛好廣泛的富翁,在他50歲的時候,他決定當一個“水下人”。當時,有一種“飽和潛水”理論已經在美國經過實踐檢驗,林克設計了一個能 在較深水域裏長時間生活的裝置。
林克52歲的時候,也就是在1%2年,首次“水下人”計劃開始實施了。
到水下生活的裝置是極其複雜的。水麵上要有一艘母船,從母船的甲板上進入可以調壓力的水密電梯,電梯上有電纜、通氣管道和電話線。海底的“水下人”居住室是個密閉的空間,室內充滿了一種氦氧混合氣體,氣體與海底的水壓相同,這樣海水就流不進室內。
1%2年8月27日,在法國地中海沿岸維爾弗朗什海,52歲的林克乘水密電梯到水中呆了8個小時,這是 他第一次在水中生活這麼久。之後,他又乘電梯到達30米水深下,在室內,他吃飯、睡覺都很正常,14個小時後,他返回了侮麵。這時的林克信心更足了他計劃向更深的水城進率。
這次他物色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潛水員蘿伯特·斯坦紐特當合夥人。
斯坦紐特在60米的水下生活得也很好,他在髙壓下呼吸的氣體是97%以氦氣和3%氧氣的混合體。他在室內呆夠了,就穿上潛水衣到“門外”的海水裏活動,活動累了就回到休息室內休息、吃飯、睡覺。他在水下呆了20個小時,後因林克怕出現意外,把水下房子提了上來,斯坦紐特對此深感遺憾。
林克又向下一目標進擊。他要讓兩個潛水員下到130米的深處,水下居室是個橡膠做的膨脹篷,長2.4米、寬1.2米,橡膠篷內充滿了氦、氮和氧的壓縮混合氣體。這個房子用4噸重的錨索固定在130米深的海底。林克的合作者除羅伯特·斯坦紐特外,另一個是約翰·林德伯爾1%4年6月30日,斯坦紐特和林德伯爾格乘小密封電梯開始下潛了,經過了3個小時的“旅行”,電梯停在水下房子的附近。兩人穿上潛水服,打開電梯下麵的出入口,進入水中,向房子遊去。他們在水下呆了兩天兩夜之後,林克在水麵上對他們說:“你們所有的試驗都成功了,太好了,如果再住下去,也不會有什麼收獲,請作返回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