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尊重我國的傳統節日(2 / 2)

清明時節,正值萬物逢春,人們三五成群結伴春遊踏青,舒活筋骨,按傳統習俗還要蕩秋千、放風箏,還要插柳戴花,傳說這樣可以避邪驅凶,紅顏不老,還可預知天氣、消災解禍。

(五)端午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或五月節,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

在古代,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因為天氣轉暖了,“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潮濕的氣候容易滋生疾病,所以人們在端午節要把菖蒲、艾草或大蒜頭等掛在門上,據說可以起到淨化空氣、驅祛病毒的作用。人們身上都要帶上香包,內裝雄黃、艾草等藥材,大人要飲雄黃酒,小孩子則將酒抹在前額、耳、鼻等處,還要在手、腳、脖頸等處掛上五色絲線用來避邪。

端午節吃粽子,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相傳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楚國百姓找不到屈原的遺體,便向江裏投粽子,希望水中的蛟龍、魚鱉等飽食粽子,以免傷害屈原遺體。這一風俗沿襲後世,便形成了民間在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傳統習慣。

端午節有一項不可缺少的活動——賽龍舟。傳說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後臥薪嚐膽數載才回到祖國,於五月初五操練好水兵,一舉消滅了吳國。後人為紀念他的勝利,便在每年這一天挑選年輕力壯的青年舉行龍舟競賽。

端午節,親朋好友之間有送禮的風俗,一般以粽子、鹹蛋、豬肉等相贈,女婿要去給丈人、丈母娘拜節。

端午節寄托了中華民族對龍的喜愛和作為有氣節的龍的傳人的自豪,以及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

(六)中秋節

中秋原名“仲秋”,“仲”乃居中之意,農曆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中間,故名“仲秋”。

中秋節有著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形圓如月,也叫“團圓餅”,它寄托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祝福。

古代有眾多詩人喜愛吟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寄寓了離家在外的遊子深深的思鄉念親之情。如今,求學、差旅在外的人逢中秋之時一定要寫信或打電話問候家人,表達自己希望和家人一起團聚的心情。

中秋節,民間要走親訪友,互贈禮品。青年男子趁此節日拜會嶽父母,禮物不分輕重,可以是月餅、糖果、酒類、糕點等,最好是成雙成對。

(七)重陽節

在《易經》中,小“九”為陽數,農曆九月九日有兩個陽數,故名“重陽”,乃大吉大利。這一天又叫“登高節”、“老人節”。這天的重要活動是登高、插茱萸、賞菊花。

秋季飲菊花酒、佩茱萸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由於農曆九月時秋雨纏綿,天氣陰潮,暑氣未盡,所以人們容易生病,衣物易發黴。菊花有清熱祛風、平肝明目的功效,茱萸可以驅蟲禦毒,這兩種東西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大有裨益。

重陽節登高其實也有實際的生活原因:秋天正值山上藥材、野果成熟之際,農民此時已秋收完畢,正好有時間登高口收,在“九九”之日前往采收主要是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