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旦
元旦,是“一元複始”之意,我國古代稱元旦為“旦日”,並且曆代的元旦日期都不相同。相傳,古代定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秦朝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相沿至清末。
辛亥革命後,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曆。從此,農曆正月初一稱春節,公曆一月一日稱為“新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將公曆一月一日正式定為元旦。
如今,每逢元旦,全國放假一天。但由於人們習慣把過年與春節聯係在一起,因此,元旦節日觀念尚不濃厚,廣大農村幾乎沒什麼活動。在城市中,一般單位會組織“團拜”活動。
(二)春節
春節是我國農曆的新年,在民間,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據民間習俗,從臘月二十四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止都稱春節。現在,春節的慶祝活動一般從大年三十開始。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清掃一新,貼春聯、守歲、放鞭炮、拜年等活動豐富多彩。
每到年終,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徹底打掃屋子,以表示除舊迎新。一進入臘月,人們都要上街采辦過年的物品、買年畫。
臘月的最後一天,要全家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學習的家人都會盡可能趕回家團聚。這頓飯要吃得歡歡樂樂,菜肴吃食也都具有吉利的象征意義,如魚——年年有餘,整雞——大吉大利,青菜——清潔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飯時,不要說喪氣的、不吉利的話,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盞,不能碰翻椅凳,因為這些會被視為不吉利的征兆。
在“一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的除夕之夜,人們有通宵守歲的習俗。這一夜燈火通明,家人圍坐一聲暢談,小孩還可以從大人那裏得到壓歲錢。在除夕之夜,我國北方,家家都要包餃子。
春節拜年是一種極普遍的禮儀習俗。新年開始,人們走親訪友,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聯絡感情。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潔。出門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賀新年,說些喜慶話。
春節期間,人們還經常走上街頭,參加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逛花會等娛樂項目。
(三)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一天叫上元月,這天晚上稱元宵。自唐朝開始,民間就有元宵之夜觀燈的風俗。據載,漢文帝劉恒將農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現在元宵節有很多節俗活動。
舞龍或舞獅。各地組織龍燈隊,從初三、初四開始走家串戶玩耍,元宵夜,各隊龍燈聚在一起表演。
放燈、觀燈。按照“除夕火,元宵燈”的習俗,元宵夜,家家戶戶掛燈放煙火,人們以觀燈為樂。有的地方還製燈謎,人們觀燈之時還可以猜謎,增添了遊樂興致。有些單位組織燈會,場麵盛大而壯觀。
吃元宵。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湯圓),象征著家庭團圓、和睦幸福。
(四)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又叫“寒食節”、踏青節,在陽曆4月5日左右。
清明節主要的活動就是掃墓和踏青。清明節人們紛紛前去亡故親友、祖先墓前修繕、供奉、懷念、祈禱。現在,人們往往前去公墓、烈士墓、先烈紀念碑進行祭掃活動,哀悼、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傳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