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嗬護稚嫩生命(1)(1 / 3)

許多事,成了敗了,還可以重來;許多花,開了謝了,還可以盛開;唯有鮮活的生命,隻有一次精彩。

當“泰坦尼克”號在冰冷的大西洋即將沉沒的時刻,乘客們爭先恐後地湧向為數不多的救生艇。突然,響起史密斯船長威嚴的聲音:“讓婦女帶著兒童先走!”這聲音好似一道不可違背的命令,人們默默地讓開了一條通道……史密斯船長在人生即將結束的時候,道出了一個生命的真諦:保護幼小,才能最有效地傳承生命,生生不息。

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承載著人類的未來和期望,關係到社會的安寧和幸福。有了他們的歡聲笑語,我們的校園才會陽光燦爛;有了他們的活潑身影,我們的校園才會生機勃勃。然而,他們的生命又是那樣的脆弱:交通事故、戲耍傷害、遊泳溺水、輕生自殺……無不時刻威脅著他們稚嫩的生命。

生命不保,何談教育。作為一位人民教師,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首要任務就是嗬護好學生稚嫩的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珍視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讓他們的生命之花燦爛綻放,便成為我們每位班主任必須思考的課題。本章將和您一起探討青少年的習慣養成教育、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挫折教育、死亡教育、災難預防教育以及災後學生輔導8個話題,您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問題1如何進行習慣養成教育?

案例再現

為廢紙找家

作者:胡丹(2009年湖南省萬名中小學班主任遠程培訓長沙市寧鄉縣一班)

有一段時間,我發現班裏存在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很多孩子都有隨手扔廢紙的習慣。課桌下、過道上、講台前,總能看到一些成片的、成團的廢紙很不體麵地躺著。我不僅多次對他們進行了苦口婆心的教育,而且非常嚴肅地製定了一些獎懲製度,收效雖立竿見影,但好景不長……這樣反反複複令我很煩心。我一直思索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決定發動集體的力量共同解決這個難題。於是我召開以“廢紙,你的家在哪裏”為主題的班會,和同學們共同商議理想的解決辦法。

師:今天我們開展一次“廢紙,你的家在哪裏”主題班會,請大家一起來想辦法為我們的垃圾找個家吧。

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有的說不要隨地亂扔,把廢紙扔在垃圾桶裏,有的說值日生要及時倒垃圾,有的說要自帶垃圾袋……

教室裏頓時熱鬧起來,隻有班長熊英在座位上沉默不語,也許她正在積極思考。過了好一會兒,她站起來了。

班長熊英:我認為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這些,我們的教室肯定會幹幹淨淨,令人心情舒暢。可是如果把這些廢紙積累起來賣掉,我們就可以利用廢物為班上做點事情了。

生(異口同聲):好!

師:這是個好辦法,你就和幾個班委商量一下具體的辦法。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

第二天,我發現教室後麵多了兩個石棉口袋,一個裝廢紙,一個裝塑料瓶。

一周後我們有了第一筆收入,大家隨手扔紙的壞習慣也逐漸地改掉了。

期末,我用這筆收入給每個學生買了一個袖珍筆記本。他們拿到心愛的袖珍筆記本好開心。

師:孩子們,真的很高興你們改掉了隨手扔紙的壞習慣!下學期,我們用收入買一塊石英鍾,掛在教室裏,方便大家自行掌握、支配時間,好嗎?

生(齊鼓掌):好!

我和孩子們都笑了。

古語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班主任的工作就應該從小處著手,深入挖掘,小中見大。

首先,班主任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班級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不論大小,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本性是美好、善良的,是可以塑造的。

其次,班級的管理宜疏不宜堵,更不能橫加幹涉,粗暴禁止。對學生隨地亂丟垃圾的現象,可以說在很多學校都不少見,很多學校的班規中也有明文規定,可是又怎麼樣呢?學生依然我行我素,教室裏垃圾滿地。而我們通過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真正意識到自身行為的過錯,是發自內心的改過,不是強迫、被動的“臣服”。隻有“攻心為上”,學生才能主動改過,並持之以恒。

總之,教育處處皆學問。作為班主任,隻要處處留心班級管理中的每一個細節,勤於思考,勤於實踐,就會生成豐富的教育資源。

專家點評

什麼是教育?上麵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教育實質上就是習慣養成。教室環境是否潔淨不僅關係到常規管理是否到位,更關係到師生的身體健康,不可置之不理,不可放任自流。但是要管理好確實是個大難題。正如案例中胡老師所遇到的問題一樣:苦口婆心沒有收效,製定獎懲製度治標不治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這種壞習慣的養成是長期疏於管理而形成的。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有圖方便的心理因素,還有“破窗戶理論”的作怪——反正地上髒,我丟一點廢紙無所謂。出現這樣的現象,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這樣做不僅破壞了環境,還直接影響了自身的健康,甚至影響了學習、生活的心情。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後大家一起商量解決辦法,發動全員參與,全員監督,形成良好風氣。有監督還要有獎懲激勵機製,才能夠鞏固成效,不亂丟亂扔,自主養成講衛生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案例中胡老師先發動全班討論,然後讓學生自主選擇方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用變賣廢品的錢添置大家所需要的學習用品,更是激發了學生的熱情,使這項行動具有長效性;讓學生由被動改過轉為主動參與,提高了教育成效,讓行動落到了實處。思想行為教育在明理、導行之後,能夠長期堅持形成習慣,教育才是成功的。

深度思索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麵臨的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在幼兒園。”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擺放整齊;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段對話頗耐人尋味。從幼兒園學到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這說明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培養的習慣,有利於孩子為由一個自然人順利走向社會成為一個良好的社會人打下堅實基礎。

在學校需要養成那些好的習慣呢?細細想來,從走入校門到放學走出校門,時時處處有習慣要培養,如打招呼、早讀、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完成作業又快又好、與人和諧相處、及時做好課前準備、不懂就問等。習慣滲透在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每一個細節中。案例中養成保潔習慣、講究衛生隻是養成教育中的“冰山一角”,養成教育幾乎可以涵蓋教育的所有內容。

習慣涵蓋了學校教育的方方麵麵。習慣分為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品格習慣。行為習慣包括講文明禮貌、遵守規則、學會傾聽、自信表達、不亂扔、不亂吐和坐行走姿勢正確等。生活習慣包括科學安排生活、學會整理生活物品、不丟三落四、不抽煙酗酒和保持快樂自信的心境等。學習習慣包括正確的思維方式、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學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科學合理用腦和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等。品格習慣包括會感恩、會理解尊重他人、能與人和睦相處、能明辨是非、能伸張正義和有理想、有目標等。

在學校教育中,小學重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格習慣。中學重點形成良好的品格習慣和學習習慣。

如何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下麵三句古語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為教育者,首先要牢記祖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想一下:一位自己都不講衛生,隨手亂扔的老師怎樣來教育學生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一位不會尊重理解他人的教師又怎能教會學生去理解和寬容他人?一位沒有良好心境的教師又如何培養學生陽光的心態?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潛移默化”——如綿綿春雨般潤物無聲。老師彎下身拾起紙片、進校門微笑打招呼、批改作業姿勢端正、與人說話和氣、上課注意傾聽學生發言、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毫不避諱地談自己的理想……班主任在學生麵前就是最好的榜樣。這就要求班主任能夠為人師表,不可說一套做一套。欲立人,首先自立。

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有一首名為《釘子》的小詩: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國家。

細細品味,才發現詩裏寓意著一個宏大的哲理,那就是:要想成功必須從小事做起,而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這樣。不因插嘴是小事而上課不斷接話茬,不因借物是小事而不經人允許隨便拿他人的東西,不因背地議論是小事而搬弄是非……“勿以惡小而為之”是杜絕壞習慣的防線,“勿以善小而不為”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石。當吃了食品之後,先不要那麼著急把包裝袋扔掉,走上幾步,看見了果皮箱再扔;隨身帶上衛生紙,如果想吐痰,就讓它派上用場或直接吐在痰盂中。過一段時間後,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即使手裏拿著廢棄物也絕不會亂扔了。節省零碎時間,凡事幫人一把,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接過長輩手中的重物……看似小事,卻能練就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習慣,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上要細心,發現不良現象要及時糾正。從小事抓起,在生活的點滴中培養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