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實現自我價值(3)(1 / 3)

案例再現

資助的困惑

作者:譚曉紅(2009年湖南省萬名中小學班主任遠程培訓婁底市新化縣一班)

我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師,現在都快八十歲了,他們從師範學校畢業,教書育人一生,對學生都很有愛心和責任心。2009年4月,新化溫塘一位近七十歲的老人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裏一直打聽、尋找我母親——當年他的班主任老師的下落,經過漫長的尋找,他終於打聽到我母親的住處。原來1956年我母親在新化縣溫塘鎮白岩村教書時,幫助過這個沒有父母的學生讀完了小學,給他出了最後半期的學費3元8角錢。見到我母親時,他還拿出收藏了五十多年前我母親給他寫的通知書,老淚縱橫地跪在我母親麵前以示感恩,那個場景讓人感動。

教書幾十年,我母親一直以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我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自然深受影響,對學生也特有同情心。但有一事總讓我感到困惑,總想找個機會說出來,讓大家知曉。

事情還得從2003年下學期說起。當時我擔任高二班主任,一個女生因認為我監考時待人和藹而轉入我班。她大方、熱情,樂於助人,學習認真,後經評選當上了班長。但2004年春節過後,她在家給我打電話說,她家沒錢供她讀書,隻能輟學了。第二天還讓同學搭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信中除感謝我對她的幫助外,還介紹了她的家庭情況:奶奶年過八十;父親是個做古董生意的中間商,曾因生意上的事進過看守所,現在窩在家裏,整天打牌,沒有責任心;母親是個勤勞的婦女,每天做包子,用擔子挑著走村串戶去賣;還有兩個讀書的妹妹。她在信中說:“老師,生活太沉重,我想改變命運,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但無力為天……想起我心中的大學,除了心痛還是心痛。算了吧,老師!”

於是,我和一位學生一起去她家將她接到學校。我找人讚助了她學費,我也偶爾拿出一兩百元錢給她做生活費,平時還帶她去醫院看過病。然而沒想到的是,慢慢地她對我產生了依賴,好像我就是她父母似的,甚至她家裏有些事情也要我幫助解決,我很難為情。高考時她以十幾分之差沒能考上二本,後錄取在湖南省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進校時家裏沒錢讀書,她找到我,我就幹脆幫人幫到底。後來她生了一場大病,家裏沒錢治病,我又出錢給她住院治療,前後用去近三千元。後來因我女兒出國留學,我不能再資助她了。她對我說:“老師!您要好好保重身體,我將來會報答您的。”當時我出於同情,也根本沒想到要她將來報答我什麼,隻是認為做一件好事罷了。現在她在長沙一家公司擔任主管,每逢過端午節和春節,都會來看我。對資助學生一事,我感觸頗深。

通過這個案例,我從中得到的主要啟示是:第一,老師幫助貧困學生要注意度,不能等同父母。第二,要充分借助社會力量,盡可能利用社會資源解決他們的求學問題。第三,貧困學生自己也要想辦法解決困難,不能完全依靠老師,自謀出路既能提高生存能力,又能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

專家點評

2006年美國年度教師凱慕柏莉·奧立佛說:“好教師不必是那些上出成功的課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的教師。好教師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課、理解什麼對了或什麼錯了、尋找策略讓下次更好的老師。”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一個教師成長的不竭動力。當班主任就要當一名反思型班主任。

本案例中,譚老師就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進行著反思。自己母親從教時對學生的關懷、資助讓學生懷念、感激一輩子,自己當上班主任後,如母親一樣關懷著學生,資助一個家庭貧困的學生,但在資助之中和之後她也感覺到存在的一些不妥,如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教師自己的力量有限等。她的反思從三個方麵進行:自己的資助是否科學?資助的途徑是否單一?如何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這一事件的思考,譚老師從總結反思中得到了啟發,對資助學生有了更為科學、深刻的認識。反思讓譚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更加理性。

深度思索

還記得你第一天走進學校當老師嗎?

還記得你第一天走進班級當班主任嗎?

還記得你第一次走近學生與他們對話嗎?

還記得你與學生發生的第一個故事嗎?

如果你能從第一天起就開始記錄你和學生的故事,那該是多麼寶貴的一筆財富啊!當然,如果你錯過了第一天、第一次,那麼從現在開始,記下發生在你和學生之間的故事並作反思,也不算遲。

一、班主任反思總結的重要性

反思是教育的本質要求。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說過:“我們往往認為,教齡是成為教育工作行家的必要條件,隻有在學校工作年限很長的人才能稱作教育工作的行家。這難道不是我們的錯誤認識嗎?有的教師在學校工作了三四十年,並為自己的教齡之長而引以自豪,但他每一學年的工作都是上一學年工作的重複。在他的工作中沒有疑問,沒有矛盾,他對新經驗漠不關心,害怕改革,他自始至終這樣地在學校工作著,直到退休為止。然而,這樣的‘行家’卻早已對學校、對兒童、對日益複雜化的教師工作感到厭倦了。而另一種教師,從初為人師之日起,他就貪婪地汲取同事們的經驗,深入研究兒童和勤奮鑽研教育科學。每一堂課,每一次與自己學生的會麵,他都要作為在教育事業上自我完善的過程加以精心設計……他工作細心周到,對學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職業活動中有形式主義的存在餘地,他大膽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於教育探索。就這樣,他也在學校工作三四十年,積累了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活動的經驗。因此,阿莫納什維利認為:“重複同一內容的十年經驗與創造性探索的十年經驗,這是兩種不同質的教齡!”美國的波斯納提出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這樣一個公式。肖川先生在其《教育探索:從自我反思開始》一文中也說過一段精辟的話:“許多的教育探索並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設備,它隻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隻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隻需要我們不斷咀嚼、反複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想法與做法,哪怕是一點點。”通過反思,班主任可以把自己的新經驗和原有經驗結合在一起,可以把他人的經驗和自己的經驗結合在一起,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認知和專業能力。

反思,可以改變班主任的工作方式。班主任和學生每天都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但每天的故事都孕育著大量的教育契機。如果一個班主任擁有了發現的眼睛、善思的頭腦、勤奮的雙手,把每一個教育故事、每一個教育問題、每一個教育靈感記錄下來,在反思中凝練出其中的教育智慧,這名班主任就離優秀班主任不遠了,他會發現自己正走上一條班主任的成功之路,他的班主任工作也就擁有了全新的狀態和快樂。

無數優秀班主任的成長經曆證明,反思是一個班主任專業成長的關鍵。做一名反思型的班主任是班主任自覺提升專業化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

二、班主任反思總結的形式

從反思的形式來看,班主任的反思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二是“實踐中反思”;三是“為實踐反思”。“對實踐的反思”是指反思發生在實踐之後,“實踐中反思”指的是反思發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而“為實踐反思”則是前兩種反思的預期結果,即“實踐後反思”與“實踐中反思”的目的最終形成超前性的反思,從而形成在實踐之前的三思而行的良好習慣。因此,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活動,通過“實踐中的反思”來觀察所發生的行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來理解自己的行為。而後班主任又進行“對實踐的反思”和“為實踐反思”,以分析所發生的班級管理活動,從而不斷改善班級管理行為,不斷指導未來的班級管理工作。這樣在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反思後,班主任就會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提升班主任的能力素質和專業化水平。

三、班主任如何進行反思總結

1.樹立反思意識

很多班主任經常為找不到反思的內容而苦惱。其實,你麵對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故事、每一次活動,你接待的每一個家長,你在班級作出的每一項決策,甚至學生的每一個微笑都能讓我們反思。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不是缺少可以反思的對象,而是我們缺乏發現的眼睛,沒有樹立反思的意識。當你樹立反思意識後,你會發現,反思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2.養成反思習慣

隻有養成隨時反思的習慣,思維的火花才能越來越活躍,思考才能越來越深入。養成習慣不難,關鍵是做好兩個方麵工作:一是使反思製度化,即安排固定的時間,製定自我約束的日反思、周反思或月反思製度,使反思經常化、製度化和規範化。堅持一段時間後,習慣就會很快養成。二是設計一個“問題單”,涉及內容主要有三個,即自我認識、活動領悟、策略運用。每一個教育實踐活動完成後,堅持從這三個方麵去追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也能夠很快養成反思習慣。

3.勤於記錄反思

一個善於反思的班主任,還要養成勤於記錄的好習慣。記錄什麼內容呢?一是記錄失敗之筆。敗筆印象深刻,思想震撼大,往往具有反思意義。二是記錄機智之處。當自己完美處置一個事件,感到滿意之時,要善於記錄。三是記錄偶發事件。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不期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四是記錄學生見解。充分肯定學生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班主任教育活動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我們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五是記錄新設想。一次教育之後,班主任一定有所感想,也有所打算,將新設想記錄下來,是教育實踐的升華,對今後工作很有啟發。

4.拓寬反思途徑

反思,不僅僅是個體的“冥思苦想”,也可以是同伴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也可以是他人的工作成敗。反思的途徑很多,反思的內容也豐富多彩。除了一些傳統的反思途徑外,互聯網已成為班主任反思的重要途徑。現在,在“班主任之友”論壇,在“教育在線”,在“中國教師研修網”,在湖南省萬名中小學班主任遠程培訓論壇,很多一線班主任撰寫博客日誌,發表原創文章,大家充分利用網絡跟帖、發帖和評價,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同伴交流的有效途徑。同伴交流,不一定是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單位的教育工作者之間進行。那樣的同伴,隻是傳統意義上的同伴,如果單位氣氛不好,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學習集體。但是,在網絡上卻能夠很輕易地做到,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一個村,隻要是做著相同的工作,有著相似的經曆,願意為教育工作奉獻的人,都是我們交流的夥伴。這幾年,在網絡上先後出現了不少教育名家、教育新秀,他們活躍在網絡上,充分利用網絡尋找反思同伴,激越思維,激蕩思想,迅速在全國走紅,成為善於反思的班主任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