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實現自我價值(3)(2 / 3)

相關鏈接

給每個孩子一個機會

作者:周瑩(2009年湖南省萬名中小學班主任遠程培訓長沙市芙蓉區一班)

每次做操,我們都按個子高矮排隊,並請一個能力稍強的孩子排頭,幾乎每天每個孩子都站在固定的點上做操,可一次站隊小小的變化,卻給了一個孩子很大的激勵,從中也帶給了我深深的思考:那是平等的給每個孩子機會,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孩子建立自信,促進孩子全麵發展。

剛認識鄧英傑的時候,同所有的孩子一樣,他也會偶爾犯錯誤,例如上課和小夥伴講話,做操時跑來跑去,在我眼裏,他是個聰明而又有點調皮的孩子。可一次小小的賞識教育,讓我徹底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那天早上做操,因為第四隊排頭的沒有來,我就臨時請鄧英傑擔任小隊長,我發現他表現得特別好,一直認真地跟著節奏,一板一眼地做操;回到教室後,鄧英傑特別乖巧,上課講話的現象沒有了。原來小鄧英傑除了聰明調皮以外,還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孩子每天都處在變化之中,包括他們的思想。他們期望得到老師一份賞識的目光,渴望得到老師對他所做的某件事情的肯定。小小的賞識教育,能激發他們內心最大的潛力。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小,或者因為老師工作起來方便省事點,而忽視了給每個孩子平等的機會,要細心地發現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孩子的心是很容易滿足的,教師和家長的賞識會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推進劑,牽引孩子不斷向前衝刺。盧勤曾說過:“成人賞識的目光,能使孩子創造奇跡。”

從那以後,做操站隊的排頭,不再是某個孩子的專利,即使因為孩子站隊變化而使隊伍有點亂,老師的工作再麻煩點,也輪流讓他們做小隊長,平等地給每個孩子一個機會。給每個孩子一個機會,用賞識的目光看孩子,就是給了孩子一個希望,給了孩子一種信念,給了孩子一個人生的指點。請用賞識的目光看孩子吧,相信孩子們會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做一個反思型的班主任

李鎮西

何謂“反思型班主任”?通俗地說,就是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工作的班主任。這裏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一種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

必須強調的是,我這裏所說的“反思”絕不僅僅是“想”,而是與一係列的“做”相聯係。具體體現於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實踐。這裏的“實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生之中,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項日常工作。和一般老黃牛式的“幹活兒”不同,作為“反思型班主任”的實踐,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帶著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學生,在教育實踐中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和對學生的依戀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幹,而是把每一個學生當作研究對象,把每一個難題都當作課題,以研究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在實踐中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每一階段都要有創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閱讀。反思型班主任同時應該是終身學習的身體力行者,把閱讀當做像每天都要洗臉、刷牙和吃飯一樣的必需的生活內容。反思型班主任的閱讀,也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專業性”,與班主任工作有關的教育名著、德育專著、教育報刊等,都是閱讀的對象;第二是“人文性”,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者,除了認真閱讀教育專業書,還要讀一些政治的、哲學的、經濟的、曆史的、文學的等與班主任“無關”的書,徜徉於人類精神文明的長廊,在觸摸曆史的同時憧憬未來,在叩問心靈的同時感悟世界。

不停地寫作。這裏的“寫作”實際上是搜集和積累自己的教育礦藏的過程,也是總結提煉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藝術的過程。和有些教師僅僅是應付職稱評定的“寫作”不同,反思型班主任的寫作同樣也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日常性”,把寫作當做自己的需要並養成習慣,通過每一天的寫作點點滴滴地積累班主任工作心得,而不是到期末為了應付校長才寫一篇總結;第二是“敘事性”,就是寫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費苦心地“構建”什麼理論框架,也不借時髦的“理論”和晦澀的名詞來進行學術包裝,就讓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著鮮活的氣息,讓心靈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所以教育者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人文情懷和獨具個性的思考精神,當然應該貫穿於教育的每個環節和整個過程。這裏的思考首先指對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當做研究對象,揣摩、琢磨、體驗、品味著自己已經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時,“思考”也包括關注、研究、咀嚼、審視別人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如果這思考帶有對自己進行檢討、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這種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正是任何一個班主任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養和職業品質。

這裏,我特別強調對教育失誤的反思。可以說,任何一個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區別優秀的班主任和平庸的班主任,不在於班主任是否犯錯誤,而在於他如何對待已經犯了的錯誤。善於通過反思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這是任何一個班主任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專家乃至教育家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每一次錯誤,對所有具備真誠反思精神的班主任來說,都是一個進步的台階,我們沿著“錯誤”的台階一步一步走向事業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並且被某些狹隘的功利思想束縛頭腦的人,往往會拚命地掩飾錯誤,會給自己找許多“借口”和“理由”來原諒自己。對這樣的人來說,每一次自我原諒都是新的錯誤,這個錯誤同時也是一個陷阱。

(李鎮西.做一個反思型的班主任[J].天津教育,2006(1):22)

互動窗口

反思型班主任有哪些特征?你將如何做一名反思型班主任?

問題7如何在當好班主任的同時搞好教學?

案例再現

李鎮西——受歡迎的語文老師

下麵是著名班主任李鎮西多年前教過的學生在畢業後對他語文教學的評價:

陳崢(高中畢業考上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現在美國工作):李老師的語文課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鬆而有度。最有趣的是第一次在上語文課時聽李老師讀小說時的錯愕與驚喜,還有我第一次對文言文感覺不那麼麵目可憎。語文課上少了枯燥單調的說教,多了一份討論和自學,還有動腦思考的樂趣。應該說,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或者說中文的感悟力是李老師一直堅持的原則。我認為高中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人文素養,而不僅僅停留在語文知識本身。李老師常常利用課堂時間為我們讀一些課外書,其作用正在於培養我們對文學的興趣,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培養我們對人生、對社會的關注和感悟。這種教學方式應該說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指導。這要求老師本人有相當高的文學基本功、思考勇氣和思維深度,同時還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我認為,李老師正是具備了這些素質的一位語文老師。他常常能以犀利、敏銳的眼光洞察社會、感悟人生,並用富有激情的語言點燃大家的思想火炬,進而潛移默化地熏陶我們的人格。同時,他又非常擅長寫作,其語言生動、思想獨到的文章常常出現於報紙雜誌,這本身具有一種言傳身教的作用。他對文學的敏感性使得他每每能將當代文壇的最新佳作推薦給我們,如《文明的碎片》、《風過耳》、《鳳凰琴》等。這使我們比其他中學生多了一份幸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我想,李老師不僅以其獨到的見解、豐富的文學知識吸引了我們,更是以一種人文素養,一種人格魅力影響著我們,推動著我們,這也許就是李老師的語文教學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給我的最深印象。

何翔威(高中畢業考上四川大學,現在廣東工作):李老師的語文課的最大特色是他那富有激情的朗讀。他總是抽出寶貴的時間給我們念那些感人肺腑的小說、報告文學以及優美的散文。他給我們讀《文明的碎片》中的《道士塔》,我們能聽到他對道士的厭惡與憎恨;讀《蘇東坡突圍》時,我們能聽到他對蘇東坡人格的讚賞,等等。還有一次,他要求我們的父母給我們寫信,李老師在為我們念這些家長來信時,他的激情與對我們的期望,我至今還記得。李老師還常常把他寫的文章讀給我們聽。通過一次次朗讀,李老師把我們引入了一個充滿魅力的文學殿堂,他讓我們體會作者的匠心,揣摩文章的妙處。李老師的語文課並非簡單的文學欣賞,而是通過這些文章,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去認識社會,讓我們不隻是一個客觀的欣賞者,而是將自己的心靈融入作者心靈,感受美的境界,追求美的人生。同時,他又教會我們正視現實中的醜惡,從而感受到自己的責任。一篇《道士塔》,讓我們對中國人過去的愚昧無知感到痛心;中篇小說《鳳凰琴》,又讓我們深知“希望工程”的意義以及鄉村民辦教師的清苦和他們高尚的情操,我們因而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我想,也許李老師早已忘記了他給我們讀過的每一篇作品,而且連我也的確記不起李老師究竟在三年中給我們讀過多少作品,但這些作品所體現的真善美,卻正在化為我們的人格。如果有人要問我最留戀高中生活的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李老師的語文課!”

(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42,43。標題為編者所加)

專家點評

李鎮西是班主任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很多班主任都看過他的著作或文章。他對班主任有一種“癡迷”。他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如果不能當班主任就是當個副班主任也行,即使他現在擔任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仍然兼任班主任。他先後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教育學術報告數百場,上語文教學示範公開課200多堂,出版著作20多部。他的書成為近十年來中國教育教學類暢銷書。很多學校、教育局把他的著作作為培訓教材,教師人手一冊。他提出了“做最好的班主任”這一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