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實現自我價值(4)(2 / 3)

魏老師是全國有名的教育專家,我就是按照魏老師的方法做的,一點也沒走樣。過去我也借用過魏老師的一些方法,效果確實好。那麼,這次的問題究竟出在何處呢?我迷茫了。找班委、學生詢問,他們支支吾吾,表現出一副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

在迷茫、反思、苦惱中,一個月時間過去了。正在我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時,我想到了魏老師的一句話——“每個學生心靈深處都有你的助手”。我認真反思:學生不願意說心裏話可能與我脾氣急躁、做事急於求成有關。我剛接這個班不久,學生還不太了解我,隻看到我嚴厲的一麵,因此不敢說、不願說。我決定改變策略,采用書麵形式了解學生。上課時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假如我是班主任》。課後,我認真閱讀學生的作文,證實了我的猜測——學生對“自習說話接力本”和“評選說話大王”兩個做法不滿意。這兩個做法對學生造成了傷害,很多學生對此感到不理解,認為我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人身自由權等權利,傷害了他們的自尊。

我馬上真誠地向他們道歉,請他們給我改正錯誤的機會,再次解釋這樣做隻是為了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有充沛的學習精力。學生是寬容的,接受了我真誠的道歉。慢慢的,一個團結奮進、積極向上、協作互助的班集體又回來了。問題總算解決了,可我的思緒卻久久不能平靜。同樣的方法,為什麼魏老師用起來效果那麼好,而我照搬過來卻出現問題?我們該向魏老師學什麼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我總結出了三條經驗教訓。

第一,魏老師的方法大多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總結出來的,用在當時的學生身上非常合適,因為那時的學生個性沒有現在的學生強。我就是1990年初中畢業的,那時我們非常聽老師的話,老師讓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有時對老師有意見也不敢提。現在的學生不一樣了,自主意識越來越強,而心靈越來越脆弱,越來越敏感,用“自習說話接力本”和“評選說話大王”來管理他們,無異於在他們脆弱的心靈上火上澆油、雪上加霜。所以,學習優秀班主任的經驗,要看社會大背景,要看學生的心理狀況,不能完全照搬。

第二,教育是一門個性與共性相統一的藝術,向別人學習也是一門個性與共性相統一的藝術。向優秀教師學習,必須注意所教學生的個性,不能把對某一群學生有效的管理辦法套用在個性不同的另一群學生身上。在借鑒優秀教師經驗時,要因時因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本班實際情況出發,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我們經常說向老教師學習,向優秀教師學習,然而,有一個問題必須搞清楚:究竟應向優秀教師學習什麼?我認為,應該學習的是優秀教師經驗中滲透的教育理念、方法體係,而不是斷章取義地照搬套用某一具體方法。

教育有一些普遍的、共同的規律。正因為這樣,許多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才能推廣,青年教師才能借助後發優勢,迅速走向成熟。可是教育所麵對的是能思考、身心不斷發展變化的、活生生的人,這些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個性千差萬別,用同一種方法教育他們,怎能不出問題。另外,就教育者本身來說,他們在個性、能力、經驗、素養、人格魅力等方麵都存在差異。所以,在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時,要結合學生特點以及自身情況,揚長避短,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因材施教,更為重要的是要學習優秀教師教育思想的精髓,讓向優秀教師學習也成為一門藝術而不是模式套用。

(來源:班主任,20099)

互動窗口

選取一個全國著名的班主任,分析其班主任工作蘊涵的教育思想和精髓。

問題7如何恰當、科學地懲罰學生?

案例再現

如何“懲罰”犯錯後的學生

前段日子的一個清早,我去教室清點人數,發現那幾個平時最活躍的學生無精打采地趴在桌上,有一個眼睛裏隱約見到血絲,我很疑惑。下課後,果然有同學來舉報說那幾個小家夥昨晚去網吧打遊戲了,玩到淩晨才回家。我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決定一定要重罰。是寫完檢討後公開認錯?還是叫家長來領回去教訓一頓?或者幹脆上報學校記過處罰?一時間沒拿定主意。冷靜下來後,想起幾年前的類似的一件事。班上有個學生天天泡在網吧,不讀書,不寫作業,加上有打架,偷竊等毛病,終於被我上報學校開除了事。還記得他臨走時不情願的表情,現在想起有點後悔。把他推向社會,他該怎樣受教育呢?難道這一次也如法炮製嗎?幾個小家夥耷拉著頭被帶到我麵前,望著他們惴惴不安的樣子,我半天沒說話,琢磨著怎樣處理使他們意識到自己錯誤。突然看見遠處的宣傳欄,我突然有了靈感,仿佛一道光掠過心間。我擺出一副嚴肅的神情,對他們說:“現在有個任務交給你們,給你們三天時間,把這期黑板報出好,利用各種渠道搜集有關網絡的利與弊,做成宣傳板報,完成好了,我取消處罰。”學生麵麵相覷,眼睛裏充滿了疑惑和新奇。三天後,他們興奮地叫我去看他們的板報。我不禁為他們的豐富的想象力感到驚訝。幾個人充分發揮了美術特長,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加上有說服力的數據,介紹了網絡在社會中作用和負麵影響,他們還列舉了一個網絡遊戲害人的故事,加上一些發人深省的警句,效果非常好。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很難相信這出自這幾個學生之手,望著他們稚嫩的臉龐,我為他們感到驕傲。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成就感。“老師,還行吧?你能不能不讓我們叫家長來學校……”一個學生偷偷問我。我笑著說“你們知道網絡的利和弊了,網絡遊戲的危害比我了解還透徹,還要我講道理嗎?這些就是很好的懲罰,讓你們自己為自己講道理。”那次以後,再沒有人來告狀,說誰誰去網吧了,那幾個小家夥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

這次教育的結果讓我看到了曙光。對待那些在成長中還未“定性”的孩子應該容忍他們犯錯,關鍵是如何讓他們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網絡在生活中已不可缺少,怎樣把握接觸網絡的時間和內容,光靠教條主義是不夠的。如果象平時一樣讓犯錯的孩子寫檢討,公開認錯,讓父母來領回去反省,甚至開除,或許很快地糾錯了,但未必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錯誤。過於粗暴直接的方式對孩子也許會造成傷害,甚至遺憾。換另一種方式教育,讓孩子在摸索中成長,從觀念上發生改變,自己主動辨別是非和對錯,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在育人的過程中,教育到底該如何進行?可以直截了當地批評,指責,也可以讓其自己懺悔,但這都不是最高境界,因為那樣做,受教育者處於被動,即使當時認錯了,也是外部條件使其然,高境界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讓學生在主動中得到熏陶,有所感悟,進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這才從根本上教育了學生。

我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責罵體罰學生,讓他們自己探討自己的行為並合作為集體做了一件事,從心靈上震撼了學生,自己也受到了啟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讓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用巧妙美麗的手段,是學生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中,得到無痕跡的心靈教化吧。

專家點評

讀罷案例,忍不住為案例中教師的教育智慧叫好。麵對犯錯的學生,老師冷靜而不衝動,理性而不盲目。既沒有用寫檢討,請家長的方式來懲罰學生,也沒有上報學校,撒手不管,而是靈機一動,用出一期與網絡的利與弊有關的板報來引導學生認識錯誤,從而達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這則案例對於處理中學生的犯錯事件很有借鑒意義。

透過本案例,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濃濃愛意的教師。

我們還是來看一下這位教師在處理犯錯學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吧:

發現學生通宵上網,老師的本能反應也是“氣不打一處來”,也決定“重重處罰”他們,但很快就“冷靜”了下來。——從冷靜中我們看到的不隻是職責,也是智慧。

麵對犯錯學生惴惴不安的態度,教師半天沒有說話,而是“琢磨怎樣處理使他們認識到錯誤”。——教師隻有明確了教育的目的,才能成功地完成教育的任務。

當犯錯學生出好板報後,教師又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驕傲。——放大學生的優點,享受教育成功的喜悅。

從“生氣”到“琢磨”到“驕傲”,教師成功地將懲罰轉換成了一種與表揚具有同樣激勵作用的手段。在接受懲罰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且還對老師的懲罰心懷感激,並且最終決定改正錯誤。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我們不能將懲罰當作程序,當作規矩。懲罰的前提是愛的給予。案例中的老師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愛,她就不可能發現學生細微的變化;也不可能在“氣不打一處來”的前提下還能冷靜下來;更不會為犯錯學生的板報而驕傲。施愛是懲罰教育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教師心中有愛,才不會將學生的犯錯視為對自己尊嚴的一種侵犯;教師心中有愛,才不會將懲罰當作一種憤怒的發泄;教師心中有愛,才不會忽視教育的目的。

《論語》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雖然說的是為政之道,其實這也是教育之道。如果教師將懲罰當作規矩來控製學生,學生隻會為了避免懲罰而不破壞規矩,不懂得犯錯的危害,沒有形成自我控製的能力和是非觀念,一旦離開了這個環境,學生可能又會犯類似的錯誤。如果教師用愛去感化學生,學生不僅能自我控製,而且還有明確的是非觀念,能產生對自我的終身教育作用。懲罰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懲罰學生,發泄憤怒,而是借懲罰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主動的改正錯誤,達到警戒全體,實現教育育人的目的。

深度思索

所謂懲罰,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懲罰即處罰。”心理學則認為,懲罰是指當行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產生某一行為後若及時使之承受厭惡刺激(又叫懲罰物)或撤消正在享用的正強化物,那麼其以後在類似情景或刺激下該行為的發生頻率就會降低。在教育中,懲罰是對學生的違規行為進行控製和糾正的常用方式或手段。其基本功能在於消除學校中的違規行為或某些不需要的行為,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懲罰是一柄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會傷人。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以施愛為前提,以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為宗旨,充分發揮教育智慧,恰當、科學地運用懲罰,從而實現教育目的。

一、大膽施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曾經指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偽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認為:“凡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

青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自身或者周圍環境的影響,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這時,就特別需要有人及時地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給予他們幫助,去引導,警戒他們,促其全麵、健康的成長。而懲罰能通過一種強製性的行為,清晰地向學生傳遞行為對錯的信息,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要敢於運用懲罰,大膽施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

二、施懲有度

1.信任是施懲的前提

《孫子兵法》中有一條著名的管理法則:“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隻不行,則不可用也。”心理學認為,師生關係融洽,教師實施處罰教育,學生會認為是愛護;反之,師生關係不和諧,教師即使給學生獎勵,學生也認為是哄人,教師處罰學生,學生會認為是整人,甚至會導致師生之間尖銳的矛盾,從而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我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改變過錯行為為目的的懲罰一旦出現,人會本能地采取對立的情緒和對抗行動,這是在實踐中懲罰比獎勵難於掌控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內在原因。為了使懲罰達到預期的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必須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礎,使受教育者清晰地感受到來自教育者的長期關愛,對教育者有穩定的信任,這樣,懲罰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

2.尊重是施懲的基礎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學生也不例外。在孩子犯錯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

懲罰的本質不是使違規者遭受痛苦,通過痛苦來贖罪,“痛苦僅僅是懲罰的一種偶然後果,並不是懲罰的本質要素”。教育中的懲罰絕對不是為了使他人的身體或靈魂吃苦頭,而是“要在兒童身上激發出一種人類的尊嚴感。”“對於兒童來說,懲罰不過是一個可以感受到的符號而已,一種內在的狀態就通過這個符號被表現出來;懲罰是一種標記、一種語言,而一般的社會良知或學校教師的良知,則可以將受到責難的行為所喚起的感受表達出來。”所以懲罰不是目的,隻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