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窗口
在湖南省萬名中小學班主任遠程培訓論壇上有這樣一個求助帖子:“我是一名剛參加工作兩年的年輕教師,在我剛畢業的時候就在一所市重點高中擔任高一班主任。我很辛苦,既要管理班級又要搞教學,雖然已經當了兩年的班主任,還算是合格的班主任,但我知道距離優秀的班主任還有很遠的路,有時候我覺得作為老師業務更重要,真不知道對於年輕人來說,是班主任工作還是我的教學工作應投入多一些精力?”
請你參與探討:怎樣認識和處理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兩者的矛盾?
問題8如何學習他人工作經驗?
案例再現
為何我總走回頭路
當班主任好幾年了,班級平平常常,沒什麼起色,我不甘心。我渴望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也很渴望能夠在課改的大潮流中樹立自己卓越的教育成績。為了治理好班級,我學習先進,與時俱進,曾經先後燒了三把火。
首先是我模仿教育名家製訂班規。我很羨慕魏書生、李鎮西等教育名家,他們常常憑借著一紙班規,將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魏書生,他經常出差、講學,但是他班上的各種管理卻令人不可置信的好,這讓我神往不已。於是,我在班上也設立了各種管理機構,製訂了各種管理製度。班上56名學生,幾乎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是官。可是,執行了一段時間後,我卻遺憾地發現:要麼是教育名家騙人,要麼是我自己的造化不夠,這些班規在實際操作中根本沒有多大作用。
例如上課請假的問題,班規上明確規定,任何人都不得在上課時請假上廁所、找東西,這一切都必須在課間休息的十分鍾內做好。可是,班規製訂一個星期後,就出現了問題。首先是女生上課需要請假,我理解女生因為個人生理問題,有時候不得不請假,於是開了特例。女生特例一開,男生有意見和想法了,他們也紛紛說自己有特殊情況。結果,一個上課請假的問題,僅僅是班規剛出台的那一個星期做得很好,後來又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了。
其他如課堂紀律、衛生責任、班級文化建設等,我都想得很好,甚至有很多具體條款,我還照搬那些教育名家的具體案例。可是,最後都無果而終。這些實踐讓我有一個這樣的體會:教育名家的方法好,可是太個性化了,我們學不來。我們能夠做的,其實還是傳統的做法,能夠維持就不錯了。我把這個想法跟很多同事講過,他們也很認同。但也有同事說,你的班規建立得不民主,缺乏群眾基礎,所以班規行不通。我想此話有理。於是決定推行民主治班。誰知那東西和班規一樣,都是鏡中花、水中月,看起來很美,實際卻中看不中用。第一次在班上推行民主治班,學生很高興,老師很興奮,可是,不到一個月,麻煩就出來了:由於學生權力太大,班級最後變成了自由市場。我不甘心失敗,於是在第二年繼續推行民主治班理念,並吸取了第一年民主治班的教訓,不事事都聽學生的。一個學期後,我在班上進行民主測評,結果又很失望——孩子們居然說我是假民主,征求意見隻不過是做樣子。
幾次失敗之後,我又恢複了過去治班的老樣子,民主治班無效,最後不得不以專製結尾。任何事情都必須由班主任說了算,既不去征求學生意見,也不和學生商量,隻要有理由,我覺得行就可以在班上推行。這回,孩子們反映很好,一些學生幹部說:“早該這樣了!”還有些學生直言告訴我:“以前您事事都聽學生的,結果有同學給你送了一個外號——糯米團子!”我聽了大吃一驚。幸虧覺醒得早,不然真的誤事了。
有一天學校舉辦一個介紹賞識教育的講座,我想又是一個好的學習契機,我認真聽講,因為我想它會給我帶來新的希望,尤其是周婷婷的教育成功,使我相信一句話:沒有不會學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我以自己過去粗暴批評學生感到後悔,下決心學會用賞識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一切優點。剛開始改變的時候,學生也很驚奇,一些學生在日誌中說:“老班的變化真讓人吃驚!”“我們終於有一個善解人意的班主任了。”可是執行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那東西也是好看不中用。後進生、學困生教育一直是班級工作的難點,多年來我總找不到好辦法。可是,推行一段時間後,我又不得不承認:別人那裏成功的經驗,到我們班上卻不一定適合。為什麼這麼說呢?是賞識之後,學生覺得教師很假,因為他們成績本來就差,還說什麼隻是目前困難。其實很多學困生對自己的狀況很清楚,他們已經徹底放棄了自己,老師的賞識並不能激發他們的信心。甚至一位後進生這樣告訴我:“老師,你還是別逼我們了,我們不行。你賞識的目標我們達不到,還是算了吧!”
我總是碰壁,常常是新方法推行一段時間後,又不得不重新回到老地方。用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來概括,就是“終點又回到起點”。
經曆了這一係列事情之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做班主任啊,無論外邊吹什麼風,你都不要跟著潮流跑。真正有效的教育,還是抱著石頭過河。
(張萬祥.專業發展夢之旅[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專家點評
案例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很負責任、很有上進心的班主任,這樣的班主任擁有了成為優秀班主任的重要因素:上進、創新。但為什麼他的改革會失敗呢?特別是引進了一些大師級的班主任或教育專家的經驗後仍失敗了?甚至發出“要麼是教育名家騙人,要麼是我自己的造化不夠”的感慨?
我想,案例中這個班主任的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機械照搬,導致“形似而神不似”。魏書生民主教育、周婷婷的賞識教育都隻是一種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種教育操作方法。這位班主任盲目照搬其操作方法,就隻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失敗也就不言而喻了。第二,忽略班情,導致“水土不服”。每一種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是經過長期的洗練而成的,每一種班主任的帶班方法都是經過多輪實踐並不斷完善的,如果我們不顧班情,盲目引進其他優秀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方法,就可能會“水土不服”。如該班主任學習魏書生老師的班級管理方法,把班裏所有問題的決策權、執行權全部交給學生,由學生去左右一切,最後失敗了。原因在於他的這個班級的學生以前都處於班主任相對強勢的班級中,突然這麼自主肯定適應不了。第三,不能堅持,半途而廢。其實任何一種嚐試都可能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失敗乃兵家常事。如果今天換一個方法不行,明天換一個方法不行,後天再換一個方法還不行,那麼永遠都不行。總是回到起點,總是走回頭路,當然是失敗。班級管理改革與創新,貴在不斷完善和解決問題,也貴在堅持。有句話說得好,“誰笑到最後誰就笑得最好”。魏書生、周婷婷等優秀班主任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堅守和執著。
深度思索
要成為優秀的人,需以優秀的人為師;以優秀的人為師,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我們要善於向身邊的優秀學習,向全國各地的優秀班主任學習。我們不能因為以上案例就懷疑向他人學習的必要性,關鍵是我們如何學習他人。
學習他人,不僅要看到他人的成功,而且要看到他人成功背後的細節和班主任成功的規律。但是,不少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注意了學習優秀班主任,但在工作中機械模仿、生搬硬套優秀班主任經驗,這也是不可取的。齊白石說過:“學我者生,肖我者死。”優秀班主任的成功經驗總是與班主任自身的特點和特定的教育情境相聯係的,在學習時,如果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而盲目地照搬,其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這麼看來,如何學習他人的工作經驗,就大有學問了。班主任該如何學習優秀班主任的工作經驗呢?
第一,要學習優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精髓。
我們在學習優秀班主任和專家的經驗、方法的時候,重要的是領會他們的教育思想和精髓,把它移植到自己的土壤中,與自己的自身條件相結合,與自己所麵對的學生的情況相結合,這樣才能形成有特色、適合的方法。任小艾老師說過,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就是我們要努力地找到一種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讓學生來適合老師,這才是真正的方法。現在正在進行新的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就是要求我們教師關注人,關注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這裏麵體現出來的就是對人的尊重。班主任不僅要借鑒別人的行為,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這些行為背後潛藏的理念是什麼,也就是說要想到優秀班主任為什麼采用這樣的辦法而不采用那樣的辦法。學習優秀班主任,絕不能局限在人家采用什麼樣的行為我就采用什麼樣的行為這個層麵上。
第二,要因人因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世界上更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老師本身的因素不一樣,麵對的學生也不一樣;即使是同樣的老師麵對同樣的學生,由於環境、心情不一樣,處理問題也會不同。教育是一門個性與共性相統一的藝術,向別人學習也是一門個性與共性相統一的藝術。向優秀教師學習,必須注意所教學生的個性,不能把對某一群學生有效的管理辦法套用在個性不同的另一群學生身上。在借鑒優秀教師經驗時,要因時因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本班實際情況出發,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不顧班主任自己的實際和班級學生的實際,盲目地照搬優秀班主任的經驗,成功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比如學習魏書生老師,聽了魏老師很多場講座,看了他很多著作,感覺其精髓就是兩個字:尊重。魏老師當班主任的時候,凡事跟學生商量;當校長的時候,凡事跟老師商量;當了教育局局長以後,凡事跟校長商量。商量裏麵體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尊重。如果把魏老師的一些做法盲目地搬到我們實際工作中去,可能就會產生問題。如新班主任由於年輕,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太高,如果這時凡事都跟學生商量的話,可能反而讓學生認為你是一個沒有主見的老師,把你當成一個軟麵團了。而魏老師不一樣,他有威望,跟學生商量的時候,學生體會到的是教師對自己的尊重。
第三,通過學習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級管理風格。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是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點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每一個班主任在成長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會向前輩、向優秀班主任學習。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應當把優秀班主任的成功經驗與自己的實際工作、自己所處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結合起來,要思考自己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形成什麼樣的管理風格。可以說,學習優秀班主任的經驗,不是拷貝優秀班主任的做法,而是吸收他們的思想和精髓,總結班主任工作的普遍性的規律,再與自己的特點相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特色的班級管理風格。
教育本身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說它是科學,是因為教育當中存在一些內在的規律,我們可以從張三遷移到李四,通過模仿、借鑒、學習獲得一些規律;教育同時又是一門藝術,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運用這些規律的時候應該有自己獨創性的勞動和獨創性的成果,否則就是照貓畫虎,最終可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四,在學習他人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特級教師於漪說過這樣一句話:再好的教學方法用的時間長了,不做一些改變,就不是好方法。對於其他班主任的經驗和方法,可能由於時空的變化,可能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學生,為此在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班主任工作的創新,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適應國情、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教育新思路,發展、完善科學的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優秀班主任的經驗再好,如果我們不能進行必要的創新,也有可能效果不明顯。
第五,要樂於幫助其他班主任。
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在發展進步。一位班主任說:“在量化評比作為對班主任評價依據的今天,教師間的相互幫助顯得很稀有。但我覺得應該大力提倡,因為我們的教育,決不能是個人小利益的,大家都好了才有個人的‘小好’。所以,我後來當班主任的時候,有了一點點經驗,讀了什麼教育類的書,在班上組織了什麼活動,隻要效果好,我都會告訴年輕班主任,有時我還會與其他班合作搞活動開班會,讓年輕的班主任感到有一種來自同事間的幫助和支持。”我想,這樣的班主任會在幫助其他班主任的過程中享受到快樂和幸福,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水平的。
相關鏈接
優秀教師的經驗不能生搬硬套
——應用魏書生老師經驗有感
作者:羅雪芳(雲南省鳳慶縣三岔河中心學校)
拜讀了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一書,被他的教育智慧所折服,被他的教育藝術所感動,很想把那些顯效而又藝術的方法在自己的工作中借來一用。然而,當我遇到情況嚐試用魏老師的方法來解決的時候卻出了問題。
有一段時間,我班學生在自習課及晚上宿舍熄燈後喜歡偷偷說話。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管理方法,剛好在魏老師的文章中看到“自習說話接力本”及“評選說話大王”的管理方法。我如獲至寶,馬上套用。一周下來,自習課上不再傳出嗡嗡聲,熄燈後也不再有學生講話。我暗自欣喜,魏老師的方法真管用。可才過兩周,我卻發現班裏的學生變了,變得沉默寡言、消極倦怠,原本團結向上的班集體風貌似乎一下子不見了。我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哪裏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