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晉代人謝萬,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係爭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係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這些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忍讓的故事,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或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於心,相反地,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同樣,在交際方麵也不要過於“精明”。交際應是人與人情感的溝通和交流。隻要誠懇待人就足夠了,難道還需要什麼別的東西去摻雜麼?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淳樸真摯的關係,人為地弄複雜,使人感到刁鑽奸猾,敬而遠之。這樣精明的結果,隻能以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而告終。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糊塗,是維護人際關係的一種質量頗高的黏合劑,其核心是:外表糊塗,內心不糊塗。這種糊塗,隻是裝糊塗,並不是真糊塗。
裝糊塗本身,是一種大智慧。
3.儉樸是低調做人的智慧
儉樸的意義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儉樸本身,它更代表了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人生原則。
古往今來,大凡成功的人,凡事均能做到自我約束。他們雖然富有萬金卻仍然注意節儉,可說是智慧經營,“糊塗”生活。
在中國古代,帝王們雖然富甲天下,但他們也懂得節儉的道理,不少聖德的君王甚至也能做到以身作則。趙匡胤登基後,十分關注國計民生,特別是在贖買收取兵權、財權之後,再加上不斷對南方用兵耗資巨大,使得趙匡胤更加注重節儉。平人的開銷降到最低,所用的車馬都很樸素。寢宮中的帷簾都是用青布包邊,公眾帷幕也與普通百姓家的別無兩樣。趙匡胤經常把布衣等物賜給左右近侍,還說:“朕過去當兵時就穿這些。”
曆史上凡是“做大事、成大業”的偉人、名人無一不是艱苦樸素、厲行節儉的身體力行者。1936年斯諾在延安時,看到毛澤東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周恩來睡土炕,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做的背心,林伯渠帶著用繩子係折斷了腿的眼鏡……他將這些稱之為“東方魔力”,並斷定這是“興國之光”。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大將黃維被俘後死不認輸,但當他親眼目睹了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這些布衣將軍後,才翻然醒悟:“在下不光敗在戰場上,更敗在作風和精神上。”
當然,儉樸隨時代的不同,內涵也不同。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完全可以比過去過得更好,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量體裁衣,看菜下飯”,依據自身的實力,審慎地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切不可奢侈浪費,為物質生活所累,喪失做人的美德。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低調做人的根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把節儉當做一種習慣來培養。
4.大智若愚,並不委屈人
“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誰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評價,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了。
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使人的第一感覺難以產生好感,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使人對它加以輕視和忽視。但愚、拙、屈、訥卻是人為營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正是為了要減少外界的壓力,鬆懈對方的警惕,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敵製勝,那麼可以在不受幹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製勝,以有備對無備;如果意圖在於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視。“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