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愛上金錢:激發你的賺錢欲望(1)(2 / 3)

小亞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大多數人一樣,不但沒有發現黃金,反而被饑渴折磨得半死。

一天,望著水袋中一點點舍不得喝的水,聽著周圍人對缺水的抱怨,亞默爾忽發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還不如賣水呢。於是,亞默爾毅然放棄對金礦的努力,將手中挖金礦的工具變成挖水渠的工具,從遠方將河水引入水池,用細沙過濾,成為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他將水裝進桶裏,挑到山穀一壺一壺地賣給找金礦的人。

當時,有人嘲笑亞默爾,說他胸無大誌:“千辛萬苦地到加州來,不挖金子發大財,卻幹起這種蠅頭小利的小買賣。這種生意哪兒不能幹,何必跑到這裏來?”亞默爾毫不在意,不為所動,繼續賣他的水。結果,淘金者都空手而歸,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靠賣水賺到幾千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了。

機靈源於智慧,是智慧在非常狀態下的自然進發。在行商過程中,錢在商人的腰包裏進進出出,但究竟是進的多出的少,還是出的多進的少?這就取決於商人的智慧——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的處理上是機靈還是愚鈍。

編者點評:

有高招,才能掙大錢。

高招就是:做新的、做舊的、做別人沒有的、做女人的、做小孩的、做健康的、做長壽的、做好吃的、做好玩的、做舒適的、做人人需要的、做富人需要的、做老婆情人需要的、做政府集體需要的等等,你盡可發揮想象力,在社會中尋找適合你的商機。

金錢永遠在市場領域裏流通,在愚鈍人麵前晃一下就過去了,在智者麵前想走都走不掉,這就是智慧與愚鈍的差別。

3、知識是最大的財富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現在聽來感覺或許很老套。其實不然,想一下,即使你現在擁有萬貫家私,生活無憂,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當你事業遇到困難而破產,當你因某種原因失去原來的一切時,你所擁有的知識卻始終是屬於你的,是外界不能奪走的!那麼這時候的你其實並非是一無所有,你可以利用你所擁有的知識去創造新的財富。

有“股神”之譽的美國富豪的沃倫·巴菲特,用100美元資本起家,僅僅從事股票投資,幾十年後變成了幾百億美元,成為僅次於比爾·蓋茨的世界第二巨富。美國《幸福周刊》1996年評出的最好的公司中,巴菲特屬下的金融服務公司——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名列第三。在1998年10月26日出版的美國《財富》雜誌評選出來的“世界明星企業排行榜”中,哈薩維公司列第七位。2005年底,他的資產已經達到了440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小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

巴菲特的成功,得益於本傑明·葛拉漢、菲力浦·費歇兩位精神導師的相助,但更取決於他自己非同一般的運用知識的能力。

巴菲特出生於一個經商世家,祖父從事雜貨零售,父親先繼承零售業,後來成為股票經紀人。巴菲特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對商業感興趣。17歲時,巴菲特進入內布拉斯加州大學的企業管理係學習。當時有一本暢銷書叫《聰明的投資人》,巴菲特讀過這本書後,對書的作者葛拉漢肅然起敬,他把此書視為珍寶。出於對葛拉漢的崇拜,能師從葛拉漢成為青年巴菲特最大的願望。所以大學一畢業,巴菲特就隻身奔赴紐約,進入葛拉漢任教的哥倫比亞商學院,直接投到葛拉漢教授的門下。

葛拉漢投資理論的精髓,在於強調對一係列企業實質投資價值了解的重要性,並相信能通過數學方式正確地計算這種投資價值。這一理論對巴菲特投資理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當時葛拉漢還兼任政府公務員保險公司的主席,這使巴菲特選修了保險業知識。後來,巴菲特又親曆了葛拉漢關於“價值第一”這種理念的檢驗,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學位後,他加盟葛拉漢的“葛拉漢——紐曼公司”,跟恩師一起進行投資操作實踐。

1956年,61歲的葛拉漢退休,葛拉漢——紐曼公司隨之解散。巴菲特回到自己故鄉,在親友的支持下,七個人合夥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當時巴菲特的投資,是從100美元開始的。

通過學習,巴菲特領悟到了“品牌商譽價值”的重要性,他學會了從長遠看問題的方法。1962年,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購買了正處於困難之中的哈薩維紡織公司的股票,因為巴菲特認為該公司品牌商譽較好、發展潛力大。後來的實踐證明,巴菲特的選擇是正確的。1967年3月,巴菲特投資860萬美元購買國家賠償金公司和全國“火水”保險公司的股票。這一投資很快使巴菲特獲得了巨大收益,合夥人都成了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