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商經:當用則用,當省則省,金錢可以滿足人的需求,也可以滿足人的欲望。隻有界定好“需求”和“欲望”的界限,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金錢的功效。
1、花錢是一門大學問
真正的有錢人寧可一輩子隻吃洋蔥,也不遠為了保產一段雞鴨魚肉而讓其他日子挨餓。
記得2006年在上海國際頂級私人物品熱展會上,1200萬元一套的紅木家具,1000萬元一輛的豪華跑車各自找到買家,三天成交量達到了兩億元,一時,外國參展商也不禁感歎道:“沒想到中國富豪會那麼慷慨。”2007年的上海國際頂級私人物品展上,同樣不乏價格讓人咋舌的汽車、遊艇、私人飛機、珠寶手表、高級成衣、極品洋酒等頂級奢侈品。在開幕的當天,德國威茨曼跑車就以298萬元成交。當天晚宴上飲用的是每瓶13000元的軒尼詩李察幹邑,人均消費達4000元人民幣。
或許,隻要富豪們誠信經營、依法納稅,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別人也無權過多地詰責。但是,這種“比富鬥闊”的大賽,真的就表明中國人已經富得流油了?真的跨入到全球最富者行列中了?事實上,即使是中國當今最富有的人,在世界財富排行榜中也排不上名次。
倘若論富有,比爾·蓋茨富能敵國,當屬世界第一,但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坐著上千萬元的頂級豪華車。事實上,一些大排量、超豪華的汽車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並非是富豪們的青睞之物:一方麵,人家不喜歡鬥富攀比;另一方麵,人家注重綠色環保,更主要的是,人家覺得金錢財富和身份地位與坐什麼樣價位的車子並沒有直接關係。不像國內的一些富豪,隻想著靠大把燒錢享用高檔奢侈品來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仰視”。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曾經一針見血地揭示“暴富”階層炫耀性的消費心態。這對於在中國這一特殊“時間段”暴富起來的富豪消費心理,可謂是一語中的。同時,這其中還充斥著另一股隱秘的潛流,近似於心理學研究中宣泄式的消費心態。就拿近年來在各類富豪排行榜上獨領風騷的地產富豪來說,其財富累積過程就充滿著僥幸、投機性及其他諸多不確定性支配因素,這使得他們中的很多人很難用一種理性、平和、淡泊的心態看待和支配自己的財富,正是在這種逆反的情緒鼓噪下,及時行樂、超前享受便成了他們“務實”的選擇。
不難想像,伴隨著地產暴利“成長”起來的富豪們,在自身難見“陽光”的資本積累和投機鑽營過程中,其消費理念和心態往往是詭異而扭曲的。既免不了有一種“踏平坎坷、終成大道”的自鳴得意,又摻雜著一種怨戾與自負的憤憤難平的情緒。無論是他在與某些權力者“拿地”的斡旋,還是融資圈錢的過程中,不僅時時需要作出巨大的物質和精神“犧牲”,且這一過程同樣充滿著各種變數,同樣感歎著金錢“來之不易”。而能夠負載和排遣這股複雜情緒的方式,隻能是燒錢式消費!它不僅能向普通人展示著自己的成功,同時,也能向自己曾委曲求全過、奴顏婢膝過的權貴們發出“諷喻”和“示威”。
編者點評:
把握機遇,學會掙錢固然可敬,但如何會花錢也是一門更大的學問。能夠成為富豪,真正能震撼別人的隻能是自己先進的經營理念、人格氣質和知識財富,而並非這種燒錢式“石崇鬥富”的遊戲。
2、不該花的錢絕對不花
一個人隻要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擁有淨資產466億美元的全球首富比爾·蓋茨,據說他至今還沒有自己的私人司機,公務旅行從來不坐飛機頭等艙卻專門選坐經濟艙,個人衣著也不講究什麼名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竟對打折商品感興趣……
然而,在另方一麵,比爾·蓋茨相當大方地大把花錢。比如,微軟公司的員工收入在全球都是相當高的;比爾·蓋茨和微軟公司每年都為公益和慈善事業一次次地捐出大筆善款,他個人還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財產捐出去…
中國的富人大多是由窮人變成的,由於從“窮”變“富”的時間過程較短,社會培育富人的機製也不夠健全,所以,在對待金錢和財富的問題上,許多富人至今還保留著窮人們的心態,在對待金錢的理解和認識上,以及怎樣花錢花錢的問題等方麵,依然停留在許多窮人的水平和程度上。要盡快改變這種狀況,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要開闊視野,向人家全球首富比爾·蓋茨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