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慷慨解囊,熱衷公益事業
“富貴”兩個字必須分開而看,“富”者不一定“貴”,真正值得珍貴的,還在於你為社會做了什麼,在於所做之事能否令世人得益。
香港首富李嘉誠,1928年7月1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因為父親去世早,14歲的李嘉誠便被迫輟學,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最初是在舅父的鍾表公司裏當學徒,後來又做推銷員,在生活的磨礪下成熟起來。
1950年他籌集五萬港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以生產塑料花打開了市場,被譽為“塑膠花大王”。60年代他轉向投資房地產業,憑借他出色的經營和華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發展商和物業擁有者。他所經營的房地產、金融、酒店、石油、電力等產業遍及世界五大洲。根據《澳洲人報》的最新調查估計,香港首富李嘉誠及其家族的身家約有110億美元,在亞洲十大首富中位列第四,較去年躍升兩級,而其財富隻僅次於日本孫正義、文萊蘇丹及印度阿吉姆。
如今,李嘉誠正走向生命中的新旅程,和他結伴而行的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大家都知道,李嘉誠有兩個兒子,長子李澤钜是長江集團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次子李澤楷是電訊盈科主席。
但李嘉誠說,他心中還有“第三個兒子”,就是他的“李嘉誠基金會”。他傾注感情、不斷投入,要讓這個“兒子”不斷壯大,去造福人類。李嘉誠說:“我就算留給兩個兒子,他們也隻是多了一點;我著力培育‘第三個兒子’,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多一點。”李嘉誠告誡所有人,李家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的任何其他成員不能在基金會獲取任何利益。他對他的兩個兒子說:“‘弟弟’不會帶給你們麻煩的,你們也不要去麻煩‘弟弟’。”
李嘉誠有兩個事業。一個是以長江、和黃為旗艦“拚命賺錢”的事業,在全球42個國家聘用了超過18萬職工,業務步向了多元化;另一個是以李嘉誠基金會為旗艦“不斷花錢”的事業。這是李嘉誠長遠的事業,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做更有係統的資助,體現人生價值。
李嘉誠基金會1980年成立以來,已捐出及承諾的款項超過65億港元,並在全球搭建起公益事業的平台。李嘉誠表示,這是他的兩個十分重要的事業,他將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這兩個事業中去了。他認為,這兩個事業實際上是他創新生命的一個整體。
2005年1月,李嘉誠將投資多年的1700多萬股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普通股份出售,總收益約78億港元(折合約10億美元)。李嘉誠同時宣布,將出售股權的收益全數捐作公益事業,撥入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及新成立的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李嘉誠表示:“我很高興多年來作為CIBC的投資者,該薦投資帶來的理想的回報,可增加我撥作公益用途的資產,我對此感到欣慰。”
這筆善款成為迄今全球華人圈內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慈善事業捐款。有加拿大的專家指出,即使隻得到半數,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也將成為加拿大第二大的公益慈善組織。
李嘉誠的公益事業猶如他的商業王國一樣,遍布全球,李嘉誠是想“憑著我自己的經驗和利用我的資源為我們的民族打造多層次的社會精神”。1月20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為李嘉誠頒授法國榮譽軍團司令勳章,表彰他多年來對社會的奉獻、對人道精神的承擔和對中國大陸、香港和法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支持。希拉克對李嘉誠說:“你的慷慨是舉世公認的,對法國也不例外。”
貧窮和疾病是人類生活中麵對最為困惑的問題,李嘉誠曾經以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去回饋社會,在長期資助中他感受到,僅僅這樣做還不足以彌補現今社會對貧窮的冷漠感,他要將資源用來支持一些能夠改變這種冷漠感的項目,以喚起全社會的關心潮流。
香港經濟雖然開始複蘇,但相對的貧窮問題依然突出。李嘉誠曾經因為跨代的貧窮現象而感到難過,他認為:“解決香港貧窮最有效的方法是能力增值,而且要重視跨越式的改變,這要從教育方麵著手。”李嘉誠資助香港的教育事業,幾個大學都有他捐助的項目,希望“我們每一個不同的人,都要思考自己不同的助己助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