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合理用錢:快樂才是硬道理(3)(2 / 3)

編者點評:

誠然,財富對個人而言,十億、百億或再多,其力量或價值始終是有限的;隻有在把這些財富變成社會公益、變成對更多有需要的人的幫助時,這些財富才會發揮出十倍的作用、體現出百倍的價值,變成無窮無盡的力量。和諧社會需要人人共囊善舉。無數有名的和無名的慈善捐助者,也許他們的捐款數額和李嘉誠有天壤之別,但卻共同擁有一顆慈善之心。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善心無高低。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都可以成為李嘉誠那樣的“善人”。

記住李嘉誠的這句話吧:“回饋社會才是真富貴。”我們不能像李嘉誠那樣有錢,但我們一樣可以像李嘉誠那樣有顆慈善之心。

慈善事業需要榜樣的力量,我們期待更多的“李嘉誠們”站出來,喚起人們的慈善熱情,讓每一顆慈善之心都能在陽光下閃亮起來。

7、生活快樂才是真

快樂的生活著——發展的終極目的。

身材高挑、容貌出眾的李瑩常被人誤認為是模特。當年在北大讀書時,她曾經連續五年成為北大校級文藝演出的主持人,甚至差點成為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不過,她無需為此遺憾,在她讀最後一年本科,而她的先生也仍然在讀博士的時候,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從最初做卷煙設備的代理到後來做汽車貿易,進一步發展到電子商務、建材和葡萄酒、卷煙等,逐步建立起了一個“周氏王國”……

當她選擇工作時,無論多忙,李瑩都有本事讓自己“見縫插針”地享受高爾夫,以及重返北大充電。當她選擇回歸家庭時,並不是單純地做一個賢妻良母,而是“生活重心的一次轉移。家庭也是一項事業,也需要認真地經營”。

身為母親的李瑩,體會到更強烈的責任感,她不但籌建了“北京盈之寶兒童藝術基金”,還經常帶著一雙兒女去看望那些福利院裏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你都在生活。既然如此,就要生活得有意義,而不能允許自己變得平庸和粗糙。”

李瑩的成功與她的先生是分不開的。李瑩和她先生的相識屬於校園愛情的經典版本,從創業伊始,李瑩一直是先生事業上的親密戰友,從最初的代理到後來自己開公司、建酒廠、從事汽車貿易,他們從無到有,用丈夫的話形容就是“創造了一個神話”。

李瑩認為改革開放初期,勇氣在成功中真的占了很大比重,隻要你有眼光、有膽量,發現商機、利用商機,幾乎就是一個成功的人了。而現在,商戰中拚的是實力,是權謀。

而很多時候,她女性的直覺也起著很大作用。在他們涉足的很多行業中,有的是在充分精確的市場調查報告後才做出選擇的,有的則全憑借她的一種直覺。比如,涉足建材行業就是她從得到一個信息開始的。1997年的4月28日,李瑩得到一個建材項目招標的信息,涉及金額約幾千萬美元,5月1日截止投標。當時她和先生正準備去度假,一個強烈的直覺告訴她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於是他們僅用了三天的時間準備材料,並最終成功地攻占了建材這一領域。

李瑩進入商界後,對未知的領域從來沒有懼怕過,一個又一個地征服著、開拓著。聰明、幹練,善於發現並抓住機會,李瑩使自己迅速地躋身於中國的富有者階層,她實現了事業上的成功。

隨後,李瑩選擇了“回家”。每一個女人都必須麵臨做母親的挑戰,2000年和2002年她先後得到了“小鑽石”和“小翡翠”一對如花似玉的兒女,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幸福媽媽”。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給自己懶惰和不上進的理由,盡管工作的時間少了,但她的生活依然豐富多彩。李瑩曾經去德國歌德學院學了一年的德語,成績出色,一年內連跳兩級,被評為學校的優秀學生。

以家庭為中心的李瑩,又用一年的時間發掘了自己的潛能。她投入了一項浩大的工程,設計裝修位於亞運村裏將近1000多平方米的四層別墅,“我是把它當作一項事業來做,所有家具的搭配,室內環境、瀑布、酒吧和陽台的設計,所有植物的造型都由我來完成,甚至具體到每一個窗簾的款式、紮窗簾的帶子都是我精心挑選的,包括每一種顏色的玻璃的搭配,我都會反複比較,甚至請教一些業內人士或者是大學的美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