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造像碑造像遺存梳理一、中原地區及北方地區王阿善造像碑北朝蕭寶夤隆緒元年(527)
龕中二長髯道像並坐,著道冠及寬領大袖道袍。道像左手上舉理髯,右手拇指下垂,二指平伸。長眉修目。龕側各一臥獅。道像後有女官三人,著道冠軍與道袍,雙手籠袖作環拜狀。碑陰麵有童子牽牛、二人騎馬等浮雕。雙龕石夫:《介紹兩件北朝道教造像》,《文物》1961年第12期。
絳阿魯造像碑北朝年代不詳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之正麵中間並列兩龕,兩龕各三尊,動態手勢相同。左龕為道像,坐像頭戴道冠,長須,束腰帶,衣裾垂覆龕下。右龕為佛像。兩龕均為火焰龕楣,之上覆同一屋頂,屋頂之上有六龍,兩兩相纏,其上又有飛天四身。左右角各一幢三層方塔,立於高台之上。龕之左右有供養人四個。龕下中間為香爐,左右各一供養人像。以下為供養人像三層。碑陰中央開一方形龕,造佛像三尊。龕楣上一對相向而立的鹿。頂端有四飛天。龕左右及下部共有供養人像六層。碑左側上部開一圓拱形龕,內有道像三尊,坐像頭戴道冠,著對領道袍,束腰帶,右手持扇,衣裾垂覆龕下。左右各一立侍。龕楣上刻二樹。龕下有供養人像四層。碑右側上部開一方形龕,內有佛像三尊。龕楣上部刻寶珠火焰,龕下有雙獅。以下為供養人像五層。
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陰主龕為思維菩薩像。碑之側龕內為一坐佛及二侍者,碑之另一側龕內為一坐道像及二侍者。正麵上部為主龕,龕內有一佛像和一道像,左右各一侍者。龕楣為交龍,上有二飛天。龕左右有一小鹿和一人坐於屋內。龕下圖像為三排:第一排正中為一香爐,左為供養比丘,題“魏僧猛”。右為供養人。
魏文朗造像碑左側下龕道像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北魏始光元年騎馬上,後有一侍女舉傘,前有一駱駝,題“弟子魏文朗乘馬一心、張阿重乘幰車”等。第三層是魏文朗家眷像及題名。胡知凡:《形神俱妙——道教造像藝術探索》,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
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陰主龕為思維菩薩像。碑之側龕內為一坐佛及二侍者。碑之另一側龕內為一坐道像及二侍者。正麵上部為主龕,龕內造三尊像,均戴高冠。中央為太上老君像,左右各一侍者。老君形似結跏趺坐並結禪定印的坐佛。下部為長篇為發願文。碑陰上部有二層龕,上層龕內一坐像,戴高冠,下層龕內三尊像,亦戴高冠,中為主像,左右各一立侍者。下半部亦為長篇發願文。兩邊碑側的上部均為供養像,下部為發願文。一側為姚氏男像,分兩排,上排一人,為“道民姚文遷供養”,應為劉文朗道教造像碑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北魏太和甘三年。
姚伯多兄弟之父,下排為姚氏五兄弟。另一側上部為婦女像,下排為五女像,應為姚氏五兄弟之妻②胡知凡:《形神俱妙——道教造像藝術探索》,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
又,胡知凡認為:四麵造像,兩側為男女供養人像。正麵及背麵為道龕,是單純道教內容的造像碑。
劉文朗道教造像碑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單麵造像,為道教造像。正麵開一龕,龕內道像三尊,中間為老君坐像,頭戴道冠,雙手持扇於胸前,有頭光。左右各一侍者,均持笏於胸前。龕下線刻有博山爐。
楊阿紹碑北魏景明元年(500)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單麵造像,上部開一龕,內造道像三尊,中間老君頭戴道冠,衣似佛之通肩衣,腰係帶。右手五指分張貼於胸部,左手捺於足腕上。結跏趺坐。左右二立侍戴冠,拱手直立於兩側。龕下為發願文。
單麵造像,碑之上半部鑿兩個並列方龕。每龕雕道像三尊。主尊及立侍均著通肩寬袖外衣,戴冠,而冠較低平。左龕主尊之手,施佛的無畏與願手印。右主尊之雙手疊披胸前,均作結跏趺坐。侍者拱手直立。龕下為發願文。
吳洪標兄弟造像碑北魏宣武帝時期(500—516)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兩麵造像,龕楣上有火焰紋。碑陰中上部開一龕,龕楣為忍冬圖案。碑正麵中上部開一龕,內造道像三尊,中間坐像頭戴道冠,麵相殘,身著對領道袍,束寬腰帶,右手執扇於胸前。左右各一立侍,高冠,長衣馮神育造像碑發願文現藏陝西臨潼博物館北魏正始二年。
曳地,下各有一力士托舉。龕楣上為二交龍,上方及左右各一大圓輪。左右各一身飛仙,飄揚呈圓弧狀。左上角有一屋,上又有人騎馬,屋左側有兩人相向而立,握手。碑之右上角有虎逐鹿。碑額其他地方分布有數隻鳥和鸛。龕外左右兩側刻騎馬像。龕下沿有二獸,似為虎。左右又各一騎馬像。二獸之下為香爐,左右是吳洪珍、吳洪標騎馬人。再下又有兩騎馬人等。碑陰中上部開一龕,內造道像三尊如前,唯主尊之扇略狹長。龕下為乘牛車與騎馬的供養人像,其下有踩高蹺、頂竿、疊羅漢等百戲圖。
龐氏造像碑北魏正始至延昌年間(504—515)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正麵上部一龕為屋形。碑正麵上部開一龕,內造道教三尊像,主尊頭戴道冠,手持扇,穿對領道袍,束腰帶,下和頦唇上都刻有胡須。雙眉之間上方刻有類似佛與白毫的小圓圈。左右各一立侍,亦戴道冠,手持笏。下存五層供養人像。碑陰為佛麵,主龕內造佛像三尊。左右各立一菩薩。碑下部有供養人像三層。碑左側為道麵,上有一圓拱形龕,龕內造老君坐像一尊,戴道冠,束腰帶,手未持扇。下有道民兩層。碑右側為佛麵,龕內造一坐佛,結禪定印。馮神育造像碑陽下部供養人特寫現藏陝西臨潼博物館北魏正始二年
又,胡知凡認為:龐氏造像碑,北魏孝昌三年(527)造胡知凡:《形神俱妙——道教造像藝術探索》,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頁。
四麵造像。各開一龕,均為道像。正麵龕為三尊,坐像麵相已殘,無長須,頭頂並非佛之肉髻,似戴有道冠,身穿寬邊道袍,右手舉於胸部。左右各一立侍,均戴道冠。龕楣有二交龍。龕下圖像為四層供養人像,均為男像,著寬袖短衣與粗布長褲。碑陰為單尊坐像,頭部已殘,可看出束發,右手持扇於胸前。碑左右側龕中,各刻一坐像,龕上各有二飛仙。
王市保碑無紀年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
單麵造像。龕內造一天尊二脅侍,均戴道冠。天尊蓄胡無髯,結跏趺坐。脅侍之寶繒垂於肩後,左脅侍更仿觀世音手提淨水瓶。龕下刻十位女供養人像,長裙曳地、供手直立。供養人像下刻有博山爐,爐兩側有著褒衣博帶的兩位供養人像。再下為兩匹無鞍韉的作騰躍狀的馬。
荔非氏道教造像碑北魏,約508—534年陝西彬縣
此碑供養人的排列方式為左上至右下的帶狀構圖,具體的場景由上至下的內容分別為:供養家族、天宮老君、人神接對、家仆磑春、尋橦鼓吹。單麵造像。這種形式與一般造像碑上供養人的肖像式排列不同。
朱奇兄弟造像碑北魏延昌元年(512)現藏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碑正麵主龕內造佛像三尊。碑左側上部亦為佛龕。碑右側下部為一道像龕,內刻老君坐像一,頭戴道冠,雙手持扇於腹部。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碑陰造像亦為佛教。
道士張相及其妻造天尊像北魏延昌二年(513)陝西涇陽為背屏式三尊造像,坐像頭戴道冠,右手執扇,左手斜插於右手下,束腰帶。左右各一立侍,背屏為火焰紋邊緣,有二龍相交。道士張相及其妻造天尊像。據李淞先生研究認為:碑上發願文中所提“天尊”之名,是現知造像中最早者。造像石下落不明,據說僅存羅振玉的拓本《延昌、正光及大統的道像》,引自日本學者大村西崖所著《中國美術史雕塑篇》,第300頁。
雙麵造像,正麵中間開一龕,內造三尊道像,中央老君穿交領道袍,束腰帶,戴道冠,右手握扇上舉,左手捺於腹下,結跏趺坐於禪座。左右二立侍。龕楣為二交龍,上部有四飛天,作彈箏、吹豎笛、捧物狀。禪床下刻雙獅與博山爐。龕之左右為供養人父母像。主龕之下中間為雙獅托舉博山爐,左右為供養人騎馬像。其下有一排供養人像,共有九人。最下部有一牛車。左右各有一供養人像。碑陰上部亦開有一龕,內為道教三尊像如前。龕楣為火焰紋,龕左右各一供養人像。龕下正中有博山爐,旁跪一人。下部數名供養人像排列不規則。
合右邑子七十人造像碑北魏孝明帝時期(516—528)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碑之正麵上部開一龕,造像三尊,中間為坐像,左右一立侍,為佛像。下有供養人像四層。碑陰上部有一大龕,造像三尊,中間坐像頭殘,但可看出有長須下垂至胸,雙手撫於腹部,衣裾下垂至龕外。左右各一立侍,頭殘,長裙遮蓋雙足。龕下正中有香爐,力士托舉。左右有供養人像。下又有供養人像三層。碑一側上部有交腳菩薩像龕。碑之另一側上部亦開一龕,龕內坐佛一尊。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