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蒙氏造像碑北魏孝明帝時期(516—528)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正麵上部開一龕,內有佛像三尊。碑陰一龕,造像同前。碑右側上部開一小龕,內造道像三尊,坐像戴道冠,蓄長須,束腰帶,左右各一立侍。龕下有香爐及供養人姓名。碑左側上部亦開一小龕,造像三尊。
未定名造像碑北魏熙平二年(517)現藏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之一麵有龕道像三尊,老君頭戴道冠,長須在下分為三縷,右手舉傘,身著對領衣,束腰帶,衣裙垂至龕下。左右各一立侍,均戴高道冠。碑另一麵為佛像,龕中造佛像三尊。碑之一側為道像,龕中造坐像一尊,戴道冠,長須,束腰帶,雙手相交腹前。龕上有飛仙四身。龕下有供養人像。據李淞先生研究認為:該碑的造像與延昌年間造像相比,道像之胡須變大、手中之扇變大,衣裾下垂至龕下、臉型變長和體形變瘦。
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陽主龕內造像三尊,中為老君坐像,麵相已殘,戴道冠、蓄長須。左手持扇於胸部,右手下垂。穿對襟道袍,長袖垂至龕外。其座為二獸,其一為龍,另一似辟邪或虎,旁有一仙禽。龕內左右各一立侍,持笏。龕楣為二交龍,左右上角各一飛仙。龕外左右各一供養人像,龕下為供養人像四層。碑陰為佛教造像。碑左右側上各開一小龕,為道教造像,內各有道像一尊,均頭戴道冠。
雙麵造像,各有上下二龕。龕中各有一尊坐像,但四像的頭部均已殘。正麵,上龕龕楣為二交龍,坐像似為佛,下龕坐像似為道,下有發願文。碑陰造像大致同前。
劉田氏造像碑北魏,年代不詳現藏陝西臨潼博物館
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陽上部開一龕,內有道像三尊,主尊坐姿,右手持扇於胸前,頭戴道冠,五官損,穿對領道袍,束腰帶,左右各一立侍。龕上有火焰紋。龕外下兩角各一立侍。餘為供養人像五層。
,最下一排供養人均為邑子。碑陰上有一龕,三尊造像大致如前,龕楣有兩鳥,旁有二樹,龕下老君之左右各一大象。老君像下為一香爐,左右有四供養人像。下列又有二供養人像,左下角有線刻倒立一人,一公雞。右下角有一馬和犬。左右側各鑿小龕一,內各造一坐像。左造像著肩褒衣,衣紋纖巧華麗,右造像雙領交襟,均結跏趺坐,左側博山爐下,刻二供養人像。
道教造像。雙麵造像,正麵上部開一龕,龕內造三尊道像,主像戴道冠,蓄長須,雙耳垂埵,身著雙領交襟外衣,右手執扇,左手作與願印。左右各一立侍。龕楣有四交龍,上下各二,其下二龍各抓一蛇。龕左右分別為日月圓輪(其中月輪已下存),日輪中有三足烏。龕下正中為香爐。下有供養人像六排。碑陰無道龕,全為女供養人名,共九層。
茹氏一百人造像碑北魏正光三年(522)現藏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正麵為道龕,龕內坐像一尊,頭戴道冠,額中有白毫,束腰帶,右手持扇於胸前。龕楣為連枝花草,上飾小屋頂,左右二飛仙。二角有日輪與月輪,分別有三足烏和蟾蜍,頂部為四交龍。龕左右上方為三鳥,鳥下有供養人像。碑下部中內有香爐,左右有供養人像,再下為兩層供養人像。據李淞先生研究認為:該碑發願文中“老子托生於西境”句,應是與當時“老子化胡說”和佛道之爭有關,表明了佛道關係相合相融的進程中也存在著相互鬥爭的痕跡。
腰帶,座下有二護法獸。左右二立侍。龕楣為六龍相交,龕左有日輪,輪中有三足烏。相對的龕右處已毀,應原有月輪。龕下有供養人像六層。碑陰為佛像。主龕內有佛像三尊。碑一側為佛像,另一側為道像。
龐氏造像碑北魏孝昌三年(527)現藏陝西臨潼博物館,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陽造像為道教,上部一龕,龕內造道像三尊,左右各一立侍。龕下二角各有一獅,龕左側有一行大字為“太上老君一身軀”,當指龕內主像。龕楣為火焰紋,上有飛天。龕下為六層供養人像,各供養人像均持笏,身後有舉傘蓋和團扇的侍者。碑陰造像為佛教。上部開一大龕,三尊像麵部已毀,主尊為菩薩,左右各一立菩薩。龕下有供養人像六層。
道士王法略像北魏末至西魏單尊坐像,頭戴道冠,臉型削瘦,道袍雙領下垂,雙手合於腹前,衣裾下垂呈方形座。像旁豎刻銘文一行“道士王法略像”。造像整體似舟形,此道士造像在北朝十分罕見。李淞於1990年發現於秦嶺南麓長安縣臥佛寺。
荔非周歡造像碑北魏末至西魏初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
兩麵造像。碑之正麵僅存左側及主龕大部,龕內造道像三尊,坐像左手執扇,穿交領寬邊道袍,衣裾垂覆於龕外。左立侍手執笏。主龕之尚存兩層小坐像,龕下有供養人騎馬像。碑陰中間偏下有一龕,內有造像三尊,坐像頭殘,頭部似乎向右傾斜,衣裾下垂覆至龕外,外形呈較大的梯形,衣紋為平行波浪紋。左右各一立侍,由力士托舉。龕楣為雙交龍。龕右有一武士,左手持刀,右手持盾牌。龕左亦有一武士,上身殘。龕下有供養人騎馬像,前有一象及駱駝,駝背騎一人。
陝西省老君寺石窟開鑿於北魏,至金、明時期。為佛教窟、道教窟、三教合一窟的石窟群,現存6窟。第1號佛教龕,馬蹄形,穹隆頂,高1.38米,寬1.16米,深0.7米。一佛二菩薩。第2號佛教龕,高1.15米,寬1米,深0.5米。與第1龕相似,側麵多3身供養人像。第3號道教窟,仙童,天尊。第4號道教窟,八卦頂。
第5號三教合一窟,有1696年重修造像碑文。第6號道教窟,有1608年重修造像碑文。魯氏造像碑西魏至北周現藏陝西麟遊縣博物館
三麵造像。主龕三尊,中間坐像頭戴道冠,下頦蓄長須,後有蓮花紋頭光,左手殘,右手上舉似佛。左右侍者亦戴道冠。下有一排小龕,各一像,中間五龕為坐像,左右為立像,均戴道冠。碑兩側各三層小龕,龕楣為屋形,每龕各造像三尊,主像雙手合於腹部,似佛之禪定印。
牛家莊石窟造像西魏大統元年(535)陝西省宜君縣牛家莊福地水庫附近。
中央大龕造像高2.1米,寬2米,深1米,方形平頂。龕中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菩薩。左下方雕一供養人像,在博山爐前跪拜禮佛,旁刻有“香火”的題記。
中央大龕左側壁麵有三層浮雕造像,由下至上:一層為傘蓋下供養人騎馬像,馬前有手捧盤盒和手持傘蓋的二女侍立,旁邊有“像主撫軍將軍石保合王洛生乘馬時”、“妻賀蘭”的題記。二層如堂屋狀,坐男女供養人像。三層雕雞、鹿、蟾蜍、雙鶴、蛇等動物。
浮雕左側上雕兩龕,內有結跏趺坐佛。下雕供養人立像,旁邊有“化主孟真蓮化主蓋主邑主”,下刻“香火”、“典錄”、“典錄”數字。窟右壁中央的尖拱形大龕中雕手持芭蕉扇的老君像,左右道士侍立,手捧笏。龕楣浮雕10個半身像,上為伎樂飛天。大龕左側有浮雕造像四層,由下至上:第一層為3個捧笏供養人立像,旁鐫“倒是呂貴裏道民功曹孟永妻白顏容”;第二層,左為二挽手仕女,手執團扇,右側二人裸體角觝;第三、四層為兩龕雙人坐像。
佛道合窟。窟後壁中央開尖拱形大龕。龕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麵相豐圓,神態安詳。左右脅侍菩薩束髻,麵目清秀。中央大龕三層浮雕,第三層浮雕左側上雕兩龕,結跏趺坐佛鼻高而直,頭上有髻,身著短衫,披帛。佛龕右側鐫“大代大統元年歲次乙卯七月九日”的開窟紀年和佛道造像銘文。浮雕左側門壁鐫“功曹孟永興主簿雷元知錄事孫元顯西曹掾白萬年戶曹掾孟善(民)金曹掾蓋天和知曹掾似先道錄兵曹掾炤龍祖西曹掾未平睹”的題刻。
辛延智造像碑西魏大統十四年(548)現藏陝西耀縣博物館
四麵造像,為佛、道混合造像。碑正麵上部開一龕,內造道像三尊。坐像頭戴道冠,長須,身著道袍,束腰帶,右手執扇,衣裾下垂覆至龕外。左右各一立侍,執笏。龕下正中為香爐,左右各一獅。下為三層供養人像,每層10人。碑陰造像與前大致相同,但坐像似為佛,立侍執笏。龕下正中亦為一香爐和雙獅。下為三層供養人像,每層10人。碑之寄存器側在上部開一龕,內一立像,似為菩薩立像。龕楣上有四弟子。龕下有四層供養人像。碑之左側在上部開一龕,內一立像,為立佛。龕外左右各一線刻比丘,龕下為香爐和四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