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世界的“葆春”(1 / 3)

1“眼見為實”是朱黎的一貫風格,他決定親自赴緬甸考察吳氏華僑蜂場。“葆春”創下了國內又一個第--免費邀請顧客代表出國考察,親身體驗產品質量。

“葆春”雖然地處中國中部一域,但是,從創辦之初起,它就環視天下,具有一種世界眼光。1957年,國家的蜂蜜標準收購起點是36波美度,即含水量高達30%以上,這其實是花蜜而非蜂蜜。這樣的花蜜必須經過高溫濃縮後才能達到含水量18%,也就是人工濃縮蜜,然後出口換彙。這一生產模式在全國執行了32年之久。早在主管湖北省養蜂生產時,朱其瓊就曾奉命具體執行農業部和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合作進行的生產成熟蜜試點工作,因為不能執行優質優價政策而告失敗。“葆春”開業時,朱其瓊提出了“葆春”隻賣天然成熟蜜的目標——與國際接軌。雖然這在當時還無法完全實現,但經過六年努力,在優質優價政策的引導下,”葆春”率先建起第一家聯合蜂場,在全國開創了隻生產銷售成熟蜜的奇跡。許多業內人士都這樣評價,”葆春”做成了政府一直沒能做成的事情。

盡管在“葆春”優質優價政策的誘導和專業培訓下,蜂蜜的波美度得到逐步提高,但是離朱其瓊定下的標準還很遠。聯合蜂場發展緩慢,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些問題成了糾纏在胸懷大誌、誓欲改變國內蜂產品市場現狀的朱其瓊父子心中的一個大疙瘩。

到了1999年,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葆春”找到了突破口。

當時,朱黎參加中國養蜂學會的年會。他已經接替朱其瓊擔任該學會理事。在會上,他遇到了《蜜蜂雜誌》的主編甘家銘。甘家銘與朱氏父子都是多年的老朋友,非常認同葆春的價值觀和企業理念,一直十分關注“葆春”的發展。在交流中,朱黎再次談到了蜂蜜質量困境這個問題目前在國內解決的難度很大,隻能借助國外的力量。其實,早在三年前,朱黎就和父親交流過進口國外蜂蜜的設想,隻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甘家銘一聽朱黎的話,就說:“有一個機會,看你有沒有興趣?”原來,甘家銘有個熟人的親戚叫吳限,在緬甸開辦了一家養蜂場,正想尋找國內的合作夥伴,托他幫忙牽線。甘家銘說:‘葆春’是我最信任的企業,也是很誠信的企業,其他的廠家我可不敢隨便介紹。”朱黎一聽這個消息非常高興,就說:“我想去實地考察一下,眼見為實。”凡遇到重大的問題和事情,他一定會深入考察、仔細研究才作出決定。他的這種認真勁兒與其父如出一轍。

12月中旬,甘家銘陪同朱黎到了緬甸考察吳限的養蜂場。吳限是一位華僑,年輕時在泰國幫舅舅養蜂。學成後,舅舅給了他十幾群蜂,逐漸發展到一千多群。他的蜂場主要生產西西果蜜和小葵籽蜜。朱黎在甘家銘的陪同下,坐車從北部高原一直到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行程500公裏,一路考察了解蜜蜂飼養情況,還有蜜源以及氣候狀況。緬甸北部地區工業比較落後,沒有什麼電廠和工廠,唯一見到的隻有一家水泥廠的煙囪。與當地農民交流發現,那裏的農作物從來不使用農藥、化肥。因為當地人少地多,耕地采取輪休製,無需化肥也能確保收成。朱黎意識到,這裏的生態環境保護得比較好,空氣、土壤、水源都幹幹淨淨。在這種環境下生產出的蜂蜜,沒有現代工業汙染,是真正的天然純淨蜂蜜。四天考察下來朱黎認為可以與吳氏蜂場合作在此建立優質蜂蜜基地。

朱黎給吳限詳細介紹了“葆春”的經營理念和運營情況,誠懇地說我和父親一直有一個夢想,要讓中國人吃到純天然的成熟蜜。”

吳限點點頭,說“我們有這個能力給你們供貨。”

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到了一起。

經過協商,由《蜜蜂雜誌》擔任雙方的擔保人,”葆春”與緬甸聯合蜂場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以優惠價格收購其蜂蜜。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朱黎提出要求,蜂蜜必須達到41波美度以上。同時,”葆春”給蜂場提供技術幫助,無息提供1萬元周轉金幫助其擴大生產規模。

就這樣,”葆春”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開始了跨國合作。別看朱黎邁出的這一步很小,但是對於中國的蜂產品行業來說,卻是劃時代的巨大一步。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蜂產品出口國,蜂蜜、蜂王漿、蜂膠等等暢銷世界,可從來沒有人在國外建立聯合養蜂場、生產天然成熟蜜。

很快,從緬甸來的蜂蜜在“葆春”專賣店閃亮登場了。武漢的消費者比國內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幸運,有機會品嚐到了芳香四溢、風味獨特的優質天然成熟蜜一其質量遠遠高於國內蜂蜜。

後來,吳限也專程到“葆春”考察,邀請朱其瓊赴緬甸訪問並指導養蜂。

2002年12月12日,朱其瓊率領由“葆春”公司顧客代表組成的參觀團赴緬甸考察。參觀團曆時10天,行程500多公裏,圓滿完成了對“葆春“緬甸養蜂基地範圍內的生態環境、蜜源及養蜂情況的考察。作為中國的資深養蜂專家,朱其瓊受到了吳氏夫婦和當地養蜂人的熱烈歡迎。

朱其瓊詳細了解緬甸的生態條件,針對蜂農苦惱的一些問題,譬如不便使用繼箱,不能飼養強群,由於蜜源豐富,流蜜量過大,不易產生42波美度的蜂蜜等問題,一一提出了解決辦法。那些緬甸養蜂人對於朱其瓊的高超技術心悅誠服。

結合自己幾十年的養蜂生涯,朱其瓊充滿深情地說:“中國養蜂人是世界上最有辦法的傑出養蜂人,總能發揮聰明才智,克服一切困難奪取優質高產。”

吳限帶頭熱烈鼓掌,讚同朱其瓊的觀點。在“葆春”的支持和幫助下,吳限的蜂場這幾年迅猛發展,他也成了華僑中的“闊佬”。

此次訪問緬甸聯合蜂場,”葆春”又創下了一個國內第一免費邀請顧客代表出國考察,親身體驗產品質量。這再一次顯示了“葆春”不同凡響的眼光和氣度。

2.在朱黎看來,保證天然成熟蜜的質量是必須堅持的底線,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葆春”將SUPBE公司的十多噸不合格蜂蜜退貨,對方承擔了一切損失,震驚中國蜂產業。

隨著“葆春”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朱黎經常收到邀請,出席在世界各地舉行的養蜂大會。這讓他有了更多機會與國外同行交流經驗,也讓“葆春”的聲音開始在世界蜂業界響起。

2004年,朱黎受邀參加了在菲律賓召開的亞洲養蜂大會。這是他第一次應邀參加國際性會議,見到了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地的同行,了解到了許多新信息。朱黎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在交流的過程中,他感覺外國人對中國人抱有歧視心理。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由於監管不力和道德滑坡,中國各行業造假成風、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給世界造成了非常糟糕的印象。因此,那些外國同行的言談舉止間常常流露出不信任,這讓他十分難受。父親朱其瓊以前常和他說起,一個人要有人格,一個國家要有國格;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維護自己的國格。現在,朱黎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領悟。麵對那些藍眼珠、灰眼珠、黑眼珠射出的複雜目光,他暗暗發誓,總有一天要讓他們對“葆春”刮目相看,重新認識中國!

2007年,朱黎和妻子趙元珍到澳大利亞出席國際養蜂大會。兩人在參加蜂業博覽會時看到一個展位上擺放著不少蜂蜜,一種本能驅使朱黎拿起了其中一種。他看了一眼色澤,就扭頭對妻子說:“這種蜂蜜很好!”趙元珍說:“你是神仙呀,看一眼就知道好!”朱黎笑道:“那我們買一瓶嚐嚐看。”這種蜂蜜叫鐵皮蜜,產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朱黎付過錢,打開一聞一嚐,不住地點頭:“真是好蜜!”精明能幹的趙元珍經常跟丈夫開玩笑,故意打趣他說:“你真是狗眼睛呀,一看一個準。”說得朱黎嗬嗬地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