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其瓊說:“做企業必須有野心,你有多大的野心,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他的行事風格的確有一股“王者風範”,既大氣磅礎、舉重若輕,又注重細節、善解困局。
2012年2月14日,天空中飄著小雨,氣溫有點低。早上8點半鍾,朱其瓊剛從住宿的小樓裏走出來,一股寒意撲麵而來,他不由緊了緊深藍色的呢子大衣。他抬眼看了看天空,空中陰雲密布,天色顯得晦暗。但是,當目光落到公司院子裏的那幾株棕櫚樹上時,他的眼前不由一亮。盡管天氣寒冷,但是那些棕櫚樹沐浴著細雨,顯得格外挺拔、蒼翠。一陣疾風掃過,那些闊大的葉片輕輕抖了抖,很快又恢複了原狀。這讓朱其瓊不禁一陣浮想聯翩……離上班的時間還有半個小時,但是院子裏已經來了不少員工。朱其瓊一邊和大家打著招呼,一邊邁開大步走進了辦公樓。
從這一天開始,退休多年的朱其瓊又恢複了工作。此前,由於年事已高,加之“葆春”的發展步入了良性軌道,他將公司的管理權完全交付朱黎,於2004年退下了。可是這兩年,朱黎為辦理移民手續,長期國內國外兩頭奔跑,精疲力竭。為了讓他全心把家庭安置好,朱其瓊決定再次出山替他擔一肩。
此時的“葆春”與當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它成了一個擁有31家專賣店,127名員工(其中80%為下崗職工)的中型企業。當年的小帆船早已升級為快艇,生機勃勃地遊弋於商海之中,在業內已經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在客戶中也擁有極高的美譽度。
“重出江湖”的朱其瓊依然懷著年輕時的夢想,他要推動“葆春”走得更穩更快,不僅在中國的蜂產品行業牢牢占據標杆地位,還要在世界商業舞台上煥發絢麗光彩——隨著時間的沉澱和“葆春”的壯大,這已經越來越像一個王者之夢了。
朱其瓊做的第一件事是開展調查,深入了解企業存在的問題。上至公司管理層,下至門店營業員,朱其瓊一一虛心征求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摸底,朱其瓊綱舉目張,將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拎了出來:公司發展缺乏遠大規劃、管理人員素質跟不上、員工沒有主動性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了一句響亮的口號,“改革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改革也是‘葆春’的主旋律。”在員工大會上,年近八旬的老人聲若洪鍾、豪情萬丈,眉宇間透出勃勃英氣:“我們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同時還要擦亮品牌、給品牌升級。公司已經確立了五年戰略規劃,到了2017年,‘葆春’將成為全國蜂產品領導品牌,不僅要製定蜂產品行業新標準,還將進行股份製改造,讓高管和骨幹員工擁有股份,成為‘葆春’的真正主人!”朱其瓊的話音剛落,會場上就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朱其瓊登高望遠、縱橫捭闔、抓大放小、循循善誘,全身心投入到了公司的管理之中。前些年,前些年,他雖然退下了,但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研究和思考。除了關注蜜蜂和蜂王槳,他還閱讀了大量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麵的著作,尤其是柳傳誌的“管理三要素”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非常讚同柳傳誌的觀點,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必須要建成一個好班子,製定一套好戰略,帶出一支好隊伍。他從海爾的成功經驗中受到啟發,首先製定了“葆春”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
到2012年,”葆春”公司已經創辦了23個年頭,專賣店也隻有二三十個。雖說銷售利潤一直保持著增長趨勢,但是增長率並不是太高。按照朱黎的說法:“寧可紮實做強,不可隨便做大,企業不能虛胖。”他一直記著這樣一個案例:日本有個人經營蕎麥麵,一生就為做好“一碗蕎麥麵”而奮鬥。他的餐廳每天隻做15桌麵,顧客按預約序號排隊就餐,多一碗也不賣。為了吃上這裏的蕎麥麵,有的顧客要等上好幾個月。朱黎和他的父親一樣,認為“葆春”要學習這種精神,把產品做到最好。
在與朱黎充分溝通之後,朱其瓊提出了”葆春”的企業目標—”世界第一槳,中國第一蜜”。這位在商海中身經百戰的父親與兒子一樣,都具有一步一個腳印的審慎作風,但是,他更多幾分霸氣,對未來也更富有想象力。他道出了突破的方向:“做企業必須要有野心,你有多大的野心,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小富則安,注定沒有出息!”
朱其瓊在勾畫藍圖的同時,不忘“建班子”、“帶隊伍”。
重新梳理過公司的組織框架,朱其瓊在全公司進行動員,每個崗位都要實行競爭上崗,讓優秀的人才走到前台。經過激烈的競爭,原來負責行政工作的年輕人劉凱脫穎而出,擔任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凱性格穩重,思維清晰,執行力強,富有責任心,朱其瓊認定是一個有培養潛力的好苗子。
朱其瓊讀過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寫的《行棋無悔》,引起不少共鳴。他送了一冊給劉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董明珠是個了不起的女性,她的成功首先在於對信仰的堅持、對夢想的追求,還在於她那追求‘立功’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