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聖外王(2 / 3)

劉凱讀完這本書之後,主動找朱其瓊交流讀後感,笑著說:“朱老師,董明珠和您一樣倔強,隻要她認為是對的,沒有人可以說服她,即使成為眾矢之的,她也不會退讓半步!”

“她咬定目標不放鬆,特別能堅守原則。”朱其瓊緩緩道,”為了原則,她可以和哥哥反目成仇,可以放棄自己的職位與公司領導對抗。如果‘葆春’多一些像這樣堅持原則的人,那麼就真的能‘永葆青春了。”

劉凱若有所悟地望著麵前的這位慈祥長者,明白了他的深切期望。

在“葆春”公司的辦公樓裏懸掛著許多標語,展示著“葆春”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其中有一條說的是“員工的事情再小,也是公司的大事;公司的事情再小,員工也要把它當成大事對待”。有一次,朱其瓊在樓道裏遇到劉凱,順手一指這條標語,發表了一番感言:“這句話說得很好,從兩個角度闡釋了同一個道理:員工與公司是一體的。作為管理者,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員工融入到公司之中,上下貫通,渾然一體,隻有這樣才能將企業發展推到一個更高的層麵。”劉凱點點頭,理解了朱其瓊的良苦用心。

朱其瓊就是像這樣,如春雨潤物,用自己的理念全方位地影響著公司的管理層。他深知,”葆春”最終能否發展壯大,完全有賴於後繼者的素質。朱黎多年與他一起摸爬滾打,無論從思想觀念上還是工作作風上,完全繼承了他的衣缽,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麼,後來的管理者呢?”葆春精神”需要傳承,其載體首先是管理層,然後是員工。

朱其瓊不僅對高層管理者循循善誘、多方引導,還充分信任、放權,讓他們在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中敢於決策、勇於擔當,並適時予以點撥。因為感到“葆春”的企業文化這些年有所弱化,朱其瓊決定尋找一個專業策劃公司,對“葆春”的形象進行重新定位、包裝和宣傳,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文化動力。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劉凱,還向他推薦了幾家知名策劃公司。

劉凱接受任務之後,對幾家公司一一考察,最後覺得都不合適,就全否決了。向朱其瓊彙報之前,他還有點惴惴不安,畢竟,朱老師說話向來是一言九鼎、說一不二的……可朱其瓊耐心聽完他的彙報後,微笑著說“否了他們沒有關係,你再去撕公司嘛!”

劉凱多方收集信息,終於找到了上海一家叫“一線”的策劃公司。公司的總經理叫丁士安,是實戰派營銷策劃專家,被業界譽為“黑馬”。他從事品牌策劃、營銷策劃達15年之久,首次提出“市場一線營銷5段力”理論,具有較大影響。劉凱與丁士安交流之後,發現他視野開闊、思維敏銳、為人坦誠,而且能準確理解並高度認同“葆春”的價值理念。丁士安提出一個思路:朱其瓊在蜂業界擁有巨大影響力,被人們稱為“中國蜂王”,”葆春”應該以這個概念為核心,充分挖掘企業的文化內涵,全麵對品牌進行升級。這個點子令劉凱眼睛一亮,馬上彙報給了朱其瓊。朱其瓊也覺得比較新穎,就讓他抓緊落實。經過談判,雙方很快達成了合作框架。可在具體簽訂協議的過程中,由於價格原因,雙方一度僵持住了,無法向前推進。

就在劉凱苦思對策的時候,朱其瓊輕輕點撥了一下:“要不這樣,我們不和他們簽合同?”劉凱非常吃驚“不簽合同?我們可是第一次和這家公司打交道啊!”“‘一言為定’不是‘葆春’的傳統嗎?”朱其瓊自信地笑著說,“達成協議後,根據對方的要求,我們可以立刻支付六成的費用。我要通過這件事,讓‘一線’對‘葆春’的‘誠信’有強烈認識,進而深入理解‘葆春’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隻有深入理解了,他們才能做好策劃方案。”其實,這是朱其瓊一貫采用的“信任戰法”。劉凱按照他的意見辦了,心中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直到合作了半年,”一線”的確作出了富有創意的可行性策劃案,劉凱懸著的心才落了地。劉凱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朱其瓊的行事風格的確有一股“王者風範”,既大氣磅礴、舉重若輕,又注重細節、善解困局。與此同時,他也給“葆春”帶來了王者之氣,使其正能量無時無刻地傳遞出去,自然而然地引發無數連環正效應。”一線”就是明證之一。

朱其瓊在大處著眼的同時,不忘從小處著手,打通阻礙公司發展的政策“瓶頸”。他提出了”讓利”政策:一方麵是向市場讓利—提價,讓蜂農提高收入;一方麵是向員工讓利一提薪,讓每個員工感覺到在“葆春”工作獲得的回報高,有自豪感和幸福感。劉凱有點擔心“兩提”會降低公司的利潤,但朱其瓊堅定地說:“在今後兩年,公司的利潤隻要保證2011年的水平就行了,其他增加的收入全部用於提高員工的工資、福利和投入再生產。”他還表示,全公司隻有董事長和總經理(即他和朱黎)不漲工資。朱其瓊多年倡導“道德產品”的理念’其中一個環節就是對員工的道德—他做到了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