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人們習慣上把黃河中下遊地區由漢族人控製的地方叫做中國,而把四周圍的少數民族稱為夷狄。漢族人的中國經常跟少數民族的夷狄發生矛盾,有時候是夷狄來掠奪漢族的糧食和其他財富;有時候是漢族想去征服夷狄,大大小小的戰爭接連不斷地發生。秦漢時期,夷狄中最強大的、使漢族人最感頭痛的是匈奴。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大將蒙恬花了很大力氣,把匈奴逐出河套地區,使得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無力南下。到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相爭的時候,匈奴又逐漸地強盛起來。匈奴的領袖稱單於,到冒頓單於的時候,匈奴往東滅亡了東胡族,勢力發展到現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西邊趕走了月氏國,勢力擴展到現今的新疆和新疆以西地區;西北和北邊征服了烏孫等小國和部落,勢力到達中亞東部和西伯利亞一帶;南邊又控製了河套地區,到達現今的陝西和山西北部。
漢朝建立以後,漢高祖曾經想要解決匈奴的問題,他於當皇帝的第3年(公元前200年)親自率領步兵32萬北上迎擊匈奴,因為中了埋伏,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南)被圍困了7天7夜,險些做了俘虜。突圍脫險以後,漢高祖認為漢朝正處在戰亂之後,力量薄弱,一時還對付不了匈奴,就采取和親政策,把漢朝宗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於,每年還送給匈許多綢緞和美酒,並且和匈奴結為兄弟之邦。以後,漢惠帝、呂後、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的時候,都一直實行這種委曲求全的和親政策,來求得跟匈奴的和好。可是匈奴單於並不滿足,他們還是經常地派騎兵來騷擾漢族地區,掠走人民,搶走牲畜、糧食和其他物資,使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漢武帝即位之初,表麵上還在維持跟匈奴和好的關係,給匈奴送去優厚的禮物,實際上由於國力充足,已經在積極準備用武力征討匈奴。元光二年,漢武帝派大將朝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5人,率領30萬兵馬,搞了個“馬邑之謀”,就是把兵馬埋伏在馬邑(今山西省朔縣)城外的山穀中,然後派馬邑人聶翁壹假裝到匈奴去投降,願意把馬邑城出賣給匈奴。匈奴單於貪圖馬邑城的財富,真的率領10萬騎兵跟來了,可是當他們進軍到武州邊塞(今山西省左雲縣)的時候,看到草地上布滿了牛羊而沒有人放牧,就產生了懷疑,再仔細一觀察,發覺漢朝設有埋伏,就半路退兵回去,沒有中計。從此以後,漢朝和匈奴就完全斷絕了關係,大規模的戰爭也隨著開始了。
漢武帝在布置“馬邑之謀”以前,為了征討匈奴更有把握,詳細詢問了一些投降過來的匈奴人。這些匈奴人說:“冒頓單於統一匈奴各部以後,曾經打敗了月氏國,把月氏王的腦袋砍下來當作酒杯。月氏國被迫西遷到西域。月氏人恨透了匈奴,可惜沒有人幫助他們,要是有人幫助,他們準能跟匈奴拚個你死我活。”
漢武帝知道了這個情況,心想:月氏和匈奴有如此深的仇恨,我正好去聯絡他們,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邊,要是能跟月氏聯絡上,等於斬斷了匈奴的右臂,勝利就大有把握了。於是漢武帝下了一道詔書,招募精明強幹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聯絡月氏。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邊,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膽小的人聽到這樣的使命,嚇得縮頭吐舌,哪裏敢來應征?
有個叫張騫的小夥子,膽子特別大。他認為打匈奴是為了漢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即使要冒點風險,也是應當的。他就報了名,表示願意應征到月氏去。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也就是“馬邑之謀”前5年,漢武帝正式任命張騫為使者,讓他帶了堂邑父當翻譯,還有其他應征的人,組成了100多人的隊伍,從隴西(今甘肅省臨洮縣)出發,到西域去聯絡月氏國。他們一出隴西,就碰上了許多匈奴人,雙方打起來了。因為寡不敵眾,張騫和他帶領的100多人都被俘擄了。匈奴單於聽說張騫是到月氏國去的,他生氣地說:“月氏國在我們匈奴西邊,我不同意你們通過我的地方到月氏國去。”單於把張騫軟禁起來,不過對他很是優待,還送給他一個匈奴女人陪伴他,讓他在匈奴享樂。可是張騫心裏還一直懷念著自己的父母之邦漢朝。他把漢武帝交給他的出使證明,偷偷地保存著,等待機會逃走。
過了幾年,張騫和堂邑父兩人終於找到了機會,弄到兩匹好馬,偷偷逃出匈奴,繼續往西出發。他們一連走了幾十天,一路上盡是沙漠和草原,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虧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餓急了,就射些飛鳥和野獸來充饑。他們走著走著,終於到了一個人多的熱鬧地方。看看那裏的人鼻子高高的,眼睛藍藍的,他們以為那就是月氏國了,等到一打聽,才知道那個國家不是月氏,是叫大宛。
大宛國國王早聽說過東南方有一個又大又富庶的漢朝,他老早就想跟漢朝拉關係,卻找不到門路,這次看到張騫,高興極了,趕快拿出肥羊美酒來招待張騫。張騫先向大宛王說明了出使西域的任務,然後說:“要是您能派人護送我到月氏去,將來我回到漢朝以後,一定請漢朝皇帝用許多金銀財寶來酬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