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我國是個分裂割據的局麵。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周邊地區則先後存在過吳、南唐、吳越、閩、南漢、南平、楚、前蜀、後蜀、北漢等10個國家。在那個時期,各個政權之間你攻我伐,亂亂哄哄,文官武將,朝秦暮楚,毫無氣節可言。不過什麼事情都有例外,就在這種動亂局麵中,也有少數人如鶴立雞群,能保持愛國的氣節,為他自己生活著的父母之邦竭盡忠誠。宋朝大史學家歐陽修在編纂《新五代史》時,經過對五代十國人物認真細致的篩選,認為當時有3個忠君愛國的人物稱得上是死節之士,特地為他們立《死節傳》予以頌揚。這3個人就是後梁的大臣王彥章、後唐的大臣裴約、南唐的大臣劉仁贍。這裏就介紹一下劉仁贍為國盡忠的壯烈事跡。
先說一說南唐這個國家:它是由唐朝宗室之後李昇於937年在江淮地區建立的。首都最初設在揚州,後來遷到金陵今南京大唐皇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被後梁的朱溫篡奪滅亡後,人們對它還一直很是懷念,所以後來李存勖滅後梁時,就借著自己與大唐皇朝同姓作為號召,很快把後梁打敗,並把自己所建立的皇朝命名為後唐,表示唐朝已在他手裏複興。其實,李存勖本不姓李,他是沙陀族人,他的姓是唐朝皇帝賜給他的,因此後唐實際上算不得大唐皇朝的複興。建立南唐的李昇,雖然在幼年做過人家的義子,一度改姓名為徐知誥,但是從他的世係推算,他確乎是唐朝宗室之後,所以南唐一建立,雖然所轄的地域很小,而其號召力卻比中原皇朝要大得多,中原許多有學問有本領的人都投向了它那裏,中國以外的四鄰國家也紛紛前來朝貢,一時間出現了繁榮富強的局麵。可惜李昇的兒子李璟不爭氣,傳到他手裏國勢就逐漸衰落,不斷遭到中原皇朝後周的攻擊了。劉仁贍為國盡忠的故事,就發生在南唐遭到後周攻擊的時候。
劉仁贍字守惠,淮陰洪澤人。自幼學過兵書,懂得進攻防守的韜略。南唐保大十四年(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後周進攻南唐的時候,他被唐元宗李規委派為清淮軍節度使,去鎮守壽州。他到了壽州以後,首先解決百姓的生計問題。他召集當地有聲望的父老耆宿來商議救災的辦法,把府庫中曆年的積累全都拿出來救濟災民,並帶著人到處尋找水源,打井抗旱,領導百姓抗災自救。他對嗷嗷待哺的災民們說:“老天爺不下雨,你們燒香磕頭都沒有用。最好的辦法是打井,從地底下挖出水來滋潤田地,那樣就有活路了。我劉仁贍一定與壽州百姓同甘共苦,不克服旱災,不打退那虎視眈眈的周兵,我決不離開壽州!”劉仁贍的一番話,感動了壽州的百姓,怨天尤人的氣氛一掃而空。大夥兒在劉仁蹌的統率下一心一意地打井抗旱,恢複生產;並在淮河邊上修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準備對付後周的入侵。
後周軍開始南下,唐元宗派劉彥貞去抵擋。劉仁贍看到劉彥貞和他的副將鹹師朗有勇無謀,輕敵冒進,知道他們一定要失敗,就加緊整修壽州城防,準備把這座位於淮河南岸的重要城市建成為銅牆鐵壁。果然,事情的發展不出劉仁贍的預料,劉彥貞在正陽戰役中大敗喪生,鹹師朗被敵人活捉,輕敵冒進的行動使南唐在戰爭開始不久就遭受一次重大挫折。不久,周世宗柴榮率後周大軍逼近壽州城下,把壽州圍了個水泄不通。劉仁蹌胸有成竹,對此一點也不驚慌。他從容布置,搪險堅守,打得周軍連連後退。
周世宗從附近州縣征調來數萬名壯士,逼著他們日夜運土,填平了壽州城外的護城河,然後命令士兵架起雲梯,準備強登壽州城。劉仁贍針對敵人的攻勢,命令守軍采取火攻,把靠近城牆的周軍雲梯燒了個精光。周世宗又叫士兵駕著洞屋攻城。洞屋用包著鐵皮的硬木頭做成,下麵裝有輪子,能隨便移動,實際上是一種掩蔽體,能掩護士兵躲過城樓上射下來的箭,一直衝到城牆腳下,到那裏掘地道,挖牆腳。劉仁贍叫守軍用灌滿油脂火把投向敵人的洞屋。洞屋外麵的鐵皮雖然不會著火,但是當鐵皮被燒得通紅的時候,包在裏麵的木頭也就燒焦了,洞屋裏的士兵也活不成了。劉仁贍還叫守軍用裝有泥土的麻袋和木板堵住城牆上被挖開的洞,往周軍掘的地道裏掮進濃煙,把敵人嗆死。任憑周世宗有千條妙計攻城,劉仁贍卻肴萬條策略對付。周軍仍然攻不破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