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完全性格之“兒童”(3)(1 / 2)

四、順藤摸瓜——李煜

南唐後主李煜,是藝術型人的典型代表,他傳奇而富有悲劇的一生,讓多少人為之嗟歎。從古至今,政治家與藝術家都屬於兩種不同的性格,他們是兩條道上的人,前者需要的是理智客觀、剛毅堅韌、冷靜果斷,而後者需要的是感情豐富、細膩浪漫、想象豐富。當然,後者的性格中也多有懦弱、書生意氣,往往好對現實或曆史抒發感慨。

盡管南唐後主李煜是藝術型性格的人,命運卻偏偏又讓他當了皇帝,這種矛盾使他對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貼切的注解,那就是,他必定在大悲痛、大悲涼中發揮極致的藝術天賦。換句話說,這位皇帝的藝術才能已經達到了一個讓人仰止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卻不是一位稱職的皇帝,正是由於他藝術型性格中的優柔懦弱,讓他最終淪為亡國之君,客死他鄉。

據說李煜從小就與眾不同,長得豐額駢齒,很有富貴相。作為典型藝術型人,他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都很深。他有仁厚的一麵,心懷慈愛,所以備受大家喜愛。按照一般的規則,他這樣的性格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但偏偏他的五個哥哥死得都很早,所以他才被封為吳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北宋建立後,李煜之父將南唐的都城遷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裏,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父親病逝以後,李煜正式繼位,年僅25歲,當時正值亂世,南唐國勢已經走上了衰落。

李煜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人,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華的排場,書法、繪畫和文章都很出色,是一個典型的藝術型的人。他本人非常信佛,結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北宋皇帝聽說他癡迷佛事之後,就精選了一名口齒伶俐聰明善辯的少年,南渡去見李後主,和他討論人生和性命之說,李後主信以為真,以為是難得的真佛出世,從此就很少注重治國安邦以及邊防守衛等正事了,反而是整天念佛。這之前他曾用宮中的錢財廣招眾人為僧,而當時金陵的僧人多達萬人。李煜每日退朝後,就和皇後換上僧人的衣服,誦讀經書。僧人犯了罪,可不依法製裁,而是讓他誦佛,然後赦免。

這樣的性情使他在皇帝的位子上,缺少了豪氣和統一天下的壯誌,他對軍事從來不感興趣,即使有將領提出來,他也是極力壓製。據載南都留守林仁肇說,他願意領兵幾萬人北上,收複曾經割讓的失地,還為李煜擬好了開脫的理由,即他起兵的時候,李煜向外發消息說林仁肇叛變,讓宋朝廷知道,假如事成得利自是國家,如果失敗就殺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就是這樣已經為李煜想好托詞的計劃,他也沒有同意。他消極的心態使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振興國家的機會,文武大臣們也隻好隨他一起,等著北宋軍隊來收拾南唐了。

作為一國的君主,李煜的懦弱和多愁善感讓他不思進取,以致束手待斃,不積極備戰迎敵,聽任國家的衰亡,即使後來北宋發兵進攻時,他還是借酒澆愁。酒雖然可以暫時將憂愁澆走,但北宋的軍隊是不可能用幾壺酒澆走的,噩運最終會來臨。在北宋滅掉南漢後,李煜藝術氣質中的憂慮充分顯現,他異常恐懼,上表給宋太祖,要求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又自己把政權降格,他下的書不稱詔,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