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型人不適合從政,這一點在李煜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然而他雖然在政治上十分窩囊,其詩詞的成就卻很大。他的父親李景也非常有才華,詞也填得很好。在他父親以及當時濃鬱的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李煜的詞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加上他喜歡的大臣馮延巳也擅長填詞,君臣之間經常切磋詩句,最後終究將疆土切磋完了。不過國破家亡,籠罩在悲傷情感之下的李煜寫出的詞水平卻非常高,有代表性的比如《相見歡》。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的冬天趙匡胤的軍隊渡過長江,將金陵包圍。在前線將士拚死抵抗的時候,李煜在宮中填了一首詞《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據說這首詞還沒有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最後的三句是後來補上的。
當年臘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虜,後來被押送到開封,因為李煜曾經對宋稱臣,所以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他一個違命侯,實際上是幽禁,李煜成了名副其實的亡國奴。
後世的大文學家蘇軾曾尖銳地評論說,國破家亡之後,李煜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自己丟掉了祖宗創下的基業,到宗廟前痛哭,並向百姓謝罪。但是事實相反,他不僅沒這麼做,反而去傾聽教坊樂手演奏《別離歌》,惋惜自己再沒機會與宮娥彩女尋歡作樂了,這樣的懦弱之君,不亡國才怪呢!其實李煜何嚐不想國力昌盛,隻是藝術型性格的他,其各個側麵都讓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勉為其難。
李煜雖然吃喝不愁,但身份已然不同,不能隨心所欲地生活,再加上亡國之痛,可謂幽怨深深。所有這些切身的體會,李煜都融進了詞中,也正是在這種境況下,誕生了宋詞史上最為感人,成就也是最高的詞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尤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藝術型性格李煜天賦奇才,詞成就了他詞宗的英名,但這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也將他送上了不歸之路。
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為心情煩悶,讓歌伎奏樂,聲音傳到宋太宗那裏,太宗聽後非常惱怒,又聽說李煜的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句,更是生氣,當晚就讓人給李煜送去了毒藥,亡國之君和一代藝術大師李煜就此離開了人世,死時年僅42歲。
《虞美人》充滿悲恨淒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有不顧一切,衝衝而出之勢。王國維曾如此評價李煜:“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一位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的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而他那充滿大悲大怨的一生,也就此伴隨著他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流傳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