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治家之道:修身養德,家興業旺(1)(1 / 2)

治家,即對家庭進行治理和管理。中國古來聖哲、賢人,均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治家,必須先修身,其身不修,何以“齊家”?做到修身正心,才能將家庭治理好。

治家須修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經》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

這句話講了“德”的益處。老子認為,修身是立身處世的根基,隻有鞏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臻於完美的境界。

治家必須先修身,要想將家庭治理好,首先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這一點,既是中華傳統的治家之道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數千年來曆代名人治家的基本經驗和體會。

修身才能正心,耳聰目明,清除障礙,辨別是非美醜善惡,做到治家有方。不修身,就不能做到這些,也就不能將家庭治理好。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治家有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治家之道,主要體現在他的《曾文正公家訓》一書中。《曾文正公家訓》又稱《曾國藩家書》,該書主要由曾國藩寫給其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家信彙編而成。從他給其兒子的家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對後代多方麵的嚴格要求,看出他的治家之道。如,鹹豐六年丙辰九月廿九日夜,他在江西撫州門外時寫給其子紀鴻的信中說:

家中人來營者,多稱爾舉止大方,餘為少慰。凡人多望子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於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索。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改。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幹涉。吾有誌學為聖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人德之基也。

此信雖短,但句句表現著他對兒子在修身方麵的嚴格要求,並顯示出他對於修身與治家的密切關係的深刻體會。

在我國古代,重修身,就是重做人,在此基礎上,才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治家之道,說到底,是做人之道。曾國藩在教其子女修身治家時,很重視引導子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點是可貴的,也是值得後人效法的。

修身,其內涵是通過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以提高素質、完善自我,實現理想人格,進而影響他人,奉獻社會。

修身最重要的功能是抑製人性中的惡,光大人性中的善。古人對人性的認識,說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秦漢以後董仲舒、楊雄等則認為性兼善惡。不管怎麼樣,人性隻是內在的、潛藏的某種可能性,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須下一番結結實實的修身功夫。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四種道德情感,但這四種道德意識隻是“善端”,即善的萌芽,能不能顯露出來且成長壯大,有待於後天的努力,需要自我修養、愛護、培養。就像樹苗,需要陽光照耀、雨露滋潤,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修身要達成的目標,一要光明磊落,坦蕩正直。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老是煩惱。二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孔子將對義與利的態度視為區別君子和小人的標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三要積極進取,寬厚包容。君子應如自然一樣,永遠不停止前進的腳步。正因為君子重修身,注意培育理想的精神境界,因此便擁有了高貴的品格,讓人尊重,讓人敬服,且不怒而威,就像荀子所說:“君子貧窮而誌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