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治家之道:修身養德,家興業旺(1)(2 / 2)

美善不是從外在得來的,而是自我內在的努力,好的名氣也不是虛張聲勢得來的,而需要實實在在的付出。修身要腳踏實地,從小處做起,還要持之以恒,永不放棄。經過持之以恒的陶冶修煉,人人皆可成為道德高尚之人,成為知恥向榮之人;隻要每一個人都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自覺向善,遠離邪惡,就會形成良好的道德習俗與社會氛圍。

道法自然

修身是治家的基礎和必備條件,治家必須先修身,修身,才能把家庭治理好。

勤儉可持家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地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古人以儉約為美德。老子認為,對於自然之外的人為欲望,即人們常說的身外之物,如聲色犬馬、財物名利之欲,必須減少到最低程度,根絕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靜。對於家庭來說,也需要節儉,勤儉方可持家。

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修身、齊家、治國也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四十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

在困境、逆境中,蘇軾以勤儉節約來維持生活、渡過難關,不失為良策。

毛澤東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早在青年時代,他就說過“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穿越艱苦的戰爭歲月,走進和平建設時期,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簡樸的生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提出“勤儉建國”的方針,指出:“要提倡勤儉持家,勤儉辦社,勤儉建國。”“要使全體幹部和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後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毛澤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作為領袖人物,毛澤東生活上的簡樸令人驚訝。在他逝世後,人們看到他的生活遺物有:廉價的牙粉,用禿了的牙刷,為了續裝火柴棍的空火柴盒,破舊不堪、多次縫補過的衣物和鞋襪,甚至毛巾都打上了補丁。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縫了七十四個補丁、已看不見“本色”的睡衣,及一雙穿了二十多年的拖鞋。據說,這雙穿壞的拖鞋連鞋匠也不好補。

六十年代有一首歌唱得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在那個年代,國人都把勤儉節約作為做人和幹事業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