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鍥而舍的遺憾(1 / 1)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如果鍥而舍呢?結果不言而喻,隻能是前功盡棄!科學家善於發揮主觀能動性,並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而最終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但因一時鬆懈,而與機遇失之交臂的事也不少。王淦昌院士在青年時代就有過這樣的一次遺憾。

20世紀30年代初,王淦昌留學德國期間曾參加過一次物理學討論會,會上報告了玻特和他的學生貝克兩人用α粒子轟擊Be核,發現了很強的貫穿輻射的實驗,這個報告給王淦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敏銳地覺察到,這背後可能有重要的未知的東西。玻特將這種強的貫穿輻射解釋為γ射線,王淦昌通過認真思考後認為並非如此,γ射線不可能有這麼強的貫穿能力。那麼這種強烈輻射究竟是什麼呢?通過什麼樣的測定手段,可使它顯出廬山真麵目呢?王淦昌發現,玻特在實驗中使用的探測器是計數器,而計數器隻能記錄輻射的數量而不能記錄輻射的徑跡,而這一點對於判斷輻射的性質恰恰是極其重要的,僅憑計數器並不能判定這種輻射就是γ射線。思考到這兒,另一種可能揭示輻射本質的實驗方案就在王淦昌的心中應運而生——用雲霧室重做玻特的實驗。

當他將這個大膽建議告訴留德期間的導師邁特納時,卻遭到拒絕,因而實驗方案未能付諸實踐。此後不久,另一位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就是用這一方案重複了玻特的實驗,並證實了這種強貫穿輻射是中子流,查德威克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件事給王淦昌留下了難忘的遺憾,他說:“如果當時能堅持己見,耐心說服導師,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實驗條件或盡力去尋找其他途徑的支持,那樣或許能將實驗做成……”

遺憾屬於過去,在以後的科學實驗中,王淦昌始終堅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科學作風。每當確定了一個研究課題,或確立了某一科學目標後,就不畏艱難,不怕挫折,堅持不懈地去為之奮鬥,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十一國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間,他領導的小組首次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首次觀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帶奇異誇克的反粒子,並為我國“兩彈”的研製試驗成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常對學生說:“羅馬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沒有長期的、不間斷的努力,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科研成果。”

是的,科學大道上是沒有平坦的路可走的,隻有那些具備堅強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們,才有可能克服重重難關,克服種種失敗,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