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是一股繩子,團隊是一個家,做為一個繩子,我們要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做為家中的成員,我們要維護家的榮譽。依靠團隊,維護團隊,共同進步,共同走向成功。
團結合作更易成功
西點82屆學員、西爾斯公司第三代管理者羅伯特·伍德說:“不論一個士兵多麼強大都無法戰勝敵人的圍剿,但我們聯合起來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就像行軍蟻一樣把阻擋在眼前的一切障礙消除掉。”但是在具體的合作中,西點也是非常講究技巧的。
在西點的訓練中,會盡量模擬學生將來在戰場上可能經曆的情景,並以此來培養學生們的團隊精神和默契感。
對學生而言,沒有個人的私心雜念,隻有團隊的目標。如果一個新生動作比比人快,做得比別人好,但是同組的其他人卻比他晚到,那麼他不僅不會因為個人的表現獲得獎勵,相反會因為遺棄隊友而受到訓斥,甚至受到處罰。
在西點校區旁邊的波波洛本湖岸上,西點專門設了一個巴克納營,裏麵的設備非常簡單,學生要在這裏接受六個星期的密集戰地演習,訓練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充分體認到團隊的重要性。西點人認為,團隊的利益的利益高於一切,所以他們盡力加強學生的團隊精神,讓他們了解共享一切的重要性。
在巴克納營的訓練中,最開始的就這麼一項障礙課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團隊合作的根本障礙,共同共同想出解決之道。其中一項活動是讓學生六人一組,爬上一個十多米的高台,每個人都必須爬上去再爬下來。教官事先並不會告訴學生如何完成任務,不過學生們看到這個十多米的高台,就立即明白了:無論用什麼辦法,一定得靠通力合作才能跨過這個障礙。
在這個訓練中,每個團隊要克服兩大阻礙。第一個障礙是技術問題:他們要以疊羅漢的方式,把最高的一個人送上去,然後再由他把大家拉上去。第二個是人的問題:他們需要個別人的弱點,比如個子矮或者是身體重的人。還有就是如何統一大家的意見,選出一個理想的解決辦法維持團隊精神和士氣。
這些項目意在訓練西點人的團隊合作能力,因為一個團隊就好比是一個木桶,由很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麼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隻能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團隊的最大力量往往不取決於某幾個超群和突出的人,更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甚至是取決於這個團隊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節。唯有團結起來,才能發揮出團隊最大的力量。團隊合作的意義,不僅在於“人多好辦事”,它的巨大作用在於團隊行動可以達到個人無法獨立完成的成就。
2008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的林塞·格雷厄姆抵達伊拉克北部城市拜伊吉,他的任務是幫助培訓伊拉克警察:提高巡邏程序的效率,改進其設備維修方案,並確保他們能獨立展開反暴動行動。格雷厄姆到伊拉克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當地警察局的頭頭們來美軍基地共進晚餐。
之後,格雷厄姆率領排裏42多名士兵,花時間與伊拉克警官共處,例如一起打排球等。不到4個月,警察局長們就封她為部落的名譽成員,並送給她一個阿拉伯名字,意思是“聰明的女人”。在她的服務期結束時,伊拉克警方已不需要美軍的協助就能獨自運作了。
合作講究的是如何有效地與人溝通,正如西點畢業生阿拉姆所說的:“我可以把勝利定義為:‘我打敗你了。"但接下來我們的溝通會怎樣?我們之間真的稱得上關係嗎?互相有多信任?要想得到最佳結果,我就必須花時間聽對方訴說擔心、需求和恐懼。”
西點畢業生特羅塔也曾在2004年被派往伊拉克,他說:“我學會了縱觀全局,試著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並不是過早讓步或軟弱的表現,而是試著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實現雙贏。”
有些男孩是不了解合作原則的人,所以他的人生會走向失敗,在人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適者生存”的證據。這兒所說的“適者”就是有力量的人,而力量就是合作努力。有些人由於無知或自大,誤認為自己能夠駕駛自己的小帆船駛入這個處處都充滿危險的生命海洋。這種人終會發現,有些漩渦比危險的海域還要危險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