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畢業於西點軍校。鮑威爾這位黑人領袖出身寒微,但青年時代的他時卻胸懷大誌。他曾經在一家汽水廠當雜工,一次,一位搬運工在搬運貨物時打碎了50瓶汽水,車間頓時被弄得一地玻璃碎片和泡沫。如果按照工作廠的規定,需要打碎產品的工人清理打掃。但是老板為了節省人工,要幹活麻利爽快的鮑威爾去打掃。當時他有點氣惱,欲發脾氣不幹,但一想,自己是廠裏的勤雜工,這也是分內的活兒。於是,鮑威爾盡力把滿地狼藉的髒物掃除得幹幹淨淨。
另人意外的,兩天之後鮑威爾接到工廠負責人的通知:他被提升為裝瓶部主管。鮑威爾通過這件事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竭盡全力,總會有人注意到自己。後來鮑威爾就是靠著這股勁頭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西點軍校。並最終成為了美國國務卿。
每個人的惰性與生存所形成的矛盾會產生壓力,欲望與來自社會各方麵的衝突會產生壓力。說得通俗一些,就是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壓力:讀書有壓力,上班有壓力,做平常老百姓有壓力,做領導幹部也有壓力。總之,壓力無處不在。
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科學家認為:人是需要激情、緊張和壓力的。如果沒有既甜蜜又痛苦的壓力,人就無法存在。對這些情感的體驗有時就像藥物和毒品一樣讓人上癮,適度的壓力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從而延長人的壽命。試驗表明,如果將人關進隔離室內,即使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若沒有任何情感體驗,他也很快會發瘋。
生活中,人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挑著重擔的人比空手步行的人要走得快,其中的奧妙,便是壓力的作用。人生一世,輕鬆愉快隻是一種可能,而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則是一種必然。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不幸,是一種壓力,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追求的痛苦、愛情的困惑更是壓力……我們無法撇開壓力去談人生。
生活中,不少人畏懼壓力,逃避壓力,因為壓力會讓人倍感沉重,喘不過氣來。其實,壓力又何嚐不是一種動力呢?它會帶給我們痛苦和沉重,但也能激發我們的鬥誌和內在的激情。試想,不管學生多麼勤奮,得到的全是一樣的考分;不管員工多麼努力,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工資,那麼,誰還會有激情?誰還願意繼續努力?這樣,人人都混日子,變得越來越懶散,激情也將消失殆盡。
西點寄語:
當一個人沒有任何壓力的時候,他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成為輕飄飄的雲,沒有方向。要想改變現狀,你必須適當給自己添加一些壓力。
西點風采:
科林·盧瑟·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 是美國第一個黑人國務卿,同時也是最年輕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他畢業於西點軍校,1977-1980年任國防部副部長高級軍事助理。1978年晉升為準將。1983-1986年任國防部長高級軍事助理。1987年12月-1989年1月任裏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1989年 喬治·布什總統任命他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晉升四星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