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卡耐基的經商素質論1(1 / 3)

一個人爬樓梯,分別以六層為目標和以十二層為目標,其疲勞狀態出現的早晚是不一樣的。卡耐基總結了人們生活的經驗,認為:把目標定在十二層,疲勞狀態就會晚出現些,當爬到六層時,你的潛意識便會暗示自己:還有一半呢,現在可不能累,於是就鼓起勇氣繼續上行……在這裏,目標高低帶來的自我暗示幾乎直接決定了你行為動力的大小。其實,在我們成功過程中,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爬樓”,或許你會意識到其中起作用的不隻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作用將占極大的比重。再往深說一些,就是一個把期望放在怎樣實現自我激勵的問題上。

提高需要層次和強化優勢動機必須有具體方法。清醒地意識到激勵因素在自己心理活動中的作用,並嚐試運用自我激勵的手段,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拙於運用時間的人,總是為時間的快如閃電而大發牢騷。

——[英]布律耶爾卡耐基講,在以人為核心的管理科學中,激勵理論受到格外的青睞不是沒有道理的。人的需要結構和動機體係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建立起來的,環境對人們心態的影響常常表現為一種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是一種良性刺激,不論是來自內部或外部,都會對需要結構的調節和需要層次的提高產生良好作用,這便是激勵。不滿足於現狀,是人的心理常態。當別人向你指出,或是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發現,“我”有可能改變現狀,有可能幹得更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果時,激勵便有了立足之地。需要無止境,激勵在各個層次上發揮作用的機會便也層出不窮。西方科學家在試驗中發現:人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隻發揮了很少一部分,而在受到激勵的條件下有可能幾乎全部發揮出來。這說明大多數人自身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量簡直就是一個處於潛伏期的活火山!而誘導其進發的內因就是激勵!

現代激勵理論中有代表性的流派很多。根據管理自己的需要,我們想從青年的切身實踐出發重點介紹一下“期望模式論”。

美國心理學家佛隆的“期望模式論”的要點在於:人們在自覺去做任何一件事之前,總要在自己的心目中對這件事情的結果有某種價值評價,並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大小進行估計。例如許多戰士準備報考軍校,上軍校在他們心目中代表著自己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一個在思想、文化、軍事素質上躍升的新層次。同時,如果他已經決定了報考,那麼他還要根據對自己實力的估計,對周圍環境的分析,考慮一下自己真正考上的可能性,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惦量惦量自己”。就是對目標的價值評價,也是對目標實現可能性的估價,這兩條將直接決定一個人為實現此目標將會付出多大的努力。因此,一個人行為激發力量的大小,取決於他對目標價值的估計和實現可能的估計,這就是“期望模式論”。

從管理自己、自我激勵的角度看,佛隆給了我們兩點啟示:其一,決定行為動力大小的兩個製約因素往往取決於個人主觀上的估價,盡管這種估價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準確反映客觀現實,但它畢竟展示出了一個相當廣闊的自我激勵的天地。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外力,不是靠別人,而是靠自己,成為自己行為的推動者和主宰者。科學的分析和實事求是的估價是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其二,我們曾多少次因為目光短淺、信心不足,而與那通向目標的岔路口失之交臂,“期望模式”帶給我們的不應是一種盲目而簡單的躁動,為了使自己科學地運用自我激勵的方法,首先要全麵地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要不斷通過學習來獲取豐富的知識和培養真知灼見,以及錘煉自己的意誌和膽略。如果你這樣做了,即使以後遇到信心不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從哪裏入手可使自己重新振作,從哪裏挽住牽引自己前行的某一根內心的纖繩。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被一件小事所鼓舞、所激勵的時候極多。在那種時刻,倒也不見得具體想到什麼激勵理論,而更多的是根據自身的思想水平、人生目標和當前的迫切需要,把許多外在的因素化為自己的激勵因素,這是一場麵對自我的無聲“較量”。

切勿坐耗時間,須知每時每刻都有無窮的利息;日計不足,歲計有餘。

——[美]富蘭克林對於一個迫切希望豐富自己以博學多識的青年來說,別的同伴比他知識多,甚至是多看了一本書,都能成為一種極強的激勵。比如在部隊裏,有的戰士就會因為投彈訓練比同班戰友少了五米而加班加點的苦練……還有那許許多多為人們所推崇的逆境成才的青年,他們的成功之路,無不是以“把困難當作挑戰”、“把壓力視為動力”的自我激勵而開始的。自然,生活中也不乏臨陣逃脫、畏縮不前的懦夫,在迎接挑戰的勇氣中也有相當的自尊成份,但總體來說,一個青年是否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是否善於從周圍的每一個地方吸取營養,是否善於不斷地從外界自覺組織出對自己的激勵,並進而把這種激勵轉化為上進的行動、基礎,還是在於對自己怎樣看待、評價,把發展目標定在哪裏和形成怎樣的自我修養。許多人曾經這樣認為,沒有高學曆的人,成功的希望不是很大。詹妮弗·徹尼從不相信傳統的成功之路:獲取文憑——謀求好職業。因此,她常常由於不遵循傳統之道而受到非議。她說:“我花不起這些時間。”她現在是房地產投資商,每年獲資百萬。

她在紐約州立大學隻讀了一年就退學了。她認為四年大學好像是中學和進入現實社會生活之間的一段間歇。她不願花這麼長時間休息,而決心進入商界掙一百萬美元。

她先進入一家縫紉廠做服裝燙皺褶工人,在廠裏以驚人的速度取得進步。每當有人離開這個艱苦的崗位時,她便對老板說:“我能把活接過來嗎?”後來,她開始從事銷售工作,仍是以好學和拚命的精神投入工作,三年內工資由每年八千美元提高到五萬美元。此時,她意識到在這裏已幹得差不多了,於是辭去工廠的工作。

她的父母和朋友都勸她回大學讀書:“你別發瘋了,你再也掙不到那麼多錢了。”但徹尼不聽勸告,她對從寶石到保險業的銷售行情進行了調查,最後加入貝奇房地產公司。頭一年對徹尼來說很不順利,她做的幾筆買賣都失敗了,幾乎沒掙到什麼錢。她白天東奔西跑,晚上到夜校讀房地產經營的課程,第二年夜校的課程上完後,她的生意開始興隆起來。那年她拿到一百萬美元的傭金。但當她剛做完一筆最大的交易後,就被老板解雇了。徹尼認為這是由於老板嫉妒她。

徹尼沒有被打垮,她痛哭了一場後,接著又參加了夏皮羅房地產公司,僅僅一個星期,該公司買賣的成交額就增加了一倍。

徹尼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就說明:沒有高的學曆,人們照樣能夠獲得成功,在這個充滿競爭也充滿機會的社會裏立於不敗之地。

日本獨立公司是專為傷殘人設計和生產服裝而設立的,贏得消費者的好評。

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位叫木下紀子的婦女,過去她曾管理過兩個室內裝修公司,並且小有名氣。可是,正當她在選定的道路上迅速發展的時候,不幸降臨到她的頭上,她突然中風,半身癱瘓了,連吃飯穿衣都難以自理。當她從極度的痛苦中擺脫出來,清醒思考的時候,她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結了嗎?不!必須振作起來。穿衣服這件事雖然是個小事,但又是每天都遇到的事情,對一個殘廢人來說又多麼重要啊!難道就不能設計出一種供傷殘人容易穿的衣服嗎?一個新的念頭突然而至,使她頓時興奮起來。她忘記了自己的痛苦,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左半身癱瘓的人。

木下紀子根據自己的設想加之以往管理的經驗,辦起了世界第一家專門為傷殘人設計和生產服裝的服裝公司——“獨立”公司。“獨立”這個字眼不僅向人們宣告傷殘人的誌願和理想,同時也說出了木下紀子自己的心聲:她要走一條獨立自主的生活道路。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

——[英]庫爾茨木下紀子按殘廢人的特點及心理,設計出適合傷殘人穿的服裝。獨立公司開張後生意日益興隆,有時一個季度就可銷售五萬多美元的服裝。由於她事業上的成功,在日本這個以競爭著稱的國家,竟得到了十家不同行業的支持,木下紀子還準備把她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她的這一計劃不僅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外國友人的幫助,她和一家美國同行組成了一個合資公司。

木下紀子為公司的發展嘔心瀝血,走過了漫長的路。她向一位來訪者宣稱:為傷殘人生產產品固然重要,改變傷殘人的形象更重要。盡管我們的身體殘廢了,但我們的精神並沒有殘廢。我所做的就是想讓人們看到我們傷殘人不但生活得非常有朝氣,而且也同樣是生活中的強者。

從木下紀子成功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雖然殘廢了,但隻要不斷地激勵自己,仍舊可以獲得成功。

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生於一八七五年,然而他真正確定的生日卻是二十歲那一年。因為這一年,他真正發現了自己,作出了新的選擇,從專修曆史學和法律突然轉其鋒芒猛攻物理學。不久,他便提出了物質波的大膽假說並加以驗證,從而震驚物理學界,榮獲諾貝爾獎。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生於一八七九年,但他認為自己的真正的生日卻是一八九一年。當時,由於“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這一平麵幾何的斷言,使他領悟到自己是“為力求從思想上把握外部世界結構,而到世界上來走一遭的。”這就是他自覺地生活,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獲得新生的開始之日。

樹立成功心理,有意識地創造自己,不僅會使人在事業上不斷進取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且能使人在性格上重塑自我,增添人格的魅力去爭取並獲得友誼與愛情的幸福。

在文學名著《簡愛》中,財大氣粗、性情怪癖的莊園主羅徹斯特怎麼會愛上出身寒微、地位低下而又其貌不揚的家庭教師簡·愛了呢?因為簡·愛自信自尊,富有人格的魅力。當羅徹斯特向她吼叫“我有權蔑視你”的時候,曆經磨難而又一直處境低微的簡愛毅然亮出了自信和自尊的旗幟:“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自尊嗎?我們在精神是上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終將通過墳墓同樣站在上帝的麵前一樣。”於是,這種自信的氣質使她獲得了羅徹斯特由衷的敬佩租深摯的愛戀。簡·愛這個藝術形象之所以能夠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各國讀者的心靈,正是主人公以自信和自尊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現,可見,自信對他人對自己是多麼的重要啊。

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他能在複雜的處境之中和勝負未卜之前,就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明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自我狀態,就在於他能有意識地追求和表現人格的魅力和人生的價值,並能以認真的思考和辛勤的勞動去謀取自己的價值與成功。自覺地生活,有意識地創造自己,就是你的覺醒和新生!

有人說:“自信來源於成功的暗示;自卑來源於失敗的暗示。”這話是有道理的。假如你現在嚐試某種事物,一開始就失敗了,那你還能不能自信呢?

誰把握住時間,誰就有一切。

——[英]迪斯累裏因此,卡耐基認為我們要牢固樹立自信意識和成功心理,僅僅出於良好的願望是不夠的。而指望某件事情成功也是靠不住的。最可靠的基礎是認識自我,為自信找到物質基礎和科學依據。

在以往的幾十年裏,尤其是出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時代新潮流以後,科學文化的發展趨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人們注意力的焦點已從物理科學、尖端事業、電腦技術等迅速發展的領域轉移到生命科學、人生質量等新領域。於是,科學文化越來越趨向對於人的自身如何改善和發展的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人們在致力於深入認識人類進化規律的同時,又完成了對進化論與遺傳學的新的綜合研究,並把這種研究擴大到對人類本性的理解,對人的潛能的認識。到了六十年代,人類的進化已被看作是生物進化與文化進化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且文化進化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古希臘戴爾菲城那座神廟裏的“認識自我”,這句格言猶如一支千年不熄的火矩,表達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要求和至高無上的思考命題。偉大的思想家盧梭曾說,這句名言“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我們談論積極心態、自信意識,為什麼總要強調人之上升的時代潮流和認識自我的偉大意義呢?因為認識自我,就會認識並開發自身的潛能;而人之上升的趨勢,正是提高素質、自我實現的社會環境。這兩個方麵的結合構成了真正的自知之明,構成了屬於我們自己的頭腦,這就是我們賴以自信、敢於自主的基礎。從“認識自我”這個命題上講,一個人明白不明白自己就是一座金礦,知道不知道自身就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這是自信意識和自卑心理的根本區別。

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還沒有開發出來。美國學者詹姆斯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隻發揮了他蘊藏能力的十分之一。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我們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一定有可能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偉大些,隻是缺乏一種不懈努力的自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