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卡耐基的經商素質論1(2 / 3)

馬克思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還小得多。”確實如此,名人偉人本來就是普通人,所以他們與普通人並無多大差別。隻是由於曆史記載、信息傳播的作用向他們傾斜,才使一般人敬仰他們,感到可望而不可及。誤以為家庭出身、職業和地位的不同,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有天壤之別。難道說唯有那些職業如意、地位稱心的人才有巨大的潛能,而處境低微的人就是不可雕塑的朽木爛石嗎?而生活中的事實絕不是這樣。

要論職業和地位,英國的戴維成為皇家學院的著名教授和科學家的時候,法拉第不過是個整天以裝釘書籍謀生糊口的工人。但後來,法拉第不僅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而且取得了比戴維更加卓著的科學成就。

梭羅是美國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和文學家,頗有名望,而愛默生當年不過是梭羅雇傭的一個園丁,整天為主人種花養草,打掃庭院。這主仆二人的職業和地位可謂差別極大、不可相比。但若幹年後,愛默生在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和名望與梭羅相提並論,甚至還有所超越。事情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就是因為愛默生內心充滿自信,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結果。所以愛默生有一句名言:“自信是英雄的本質!”

誰能一輩子從頭至尾用好白晝的時光,誰就一定會生活得更偉大。

——[法]阿爾科特下麵這兩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發揮自己潛能對創造成功的重要性。

江蘇省江陰市青陽鎮有個叫許一青的青年,他初中畢業就去了新疆,一九八○年頂替母親回城就業,在菜場當“屠夫”。後來,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文學研究,他辭職當了個體戶,在農貿市場兜售水發盆菜。他每天清晨去菜場設攤。中午以後回家讀書寫作。他曆時十年撰寫了《文學創作心理學初探》,出版後已被多所高校選為教材和參考書。現在他正在編寫小說和兒童文學等作品。

張漢瓊初中沒畢業就回家幹活。一九八六年,她聽說我國果樹教授、柑桔專家章文和物色保姆,立即請求去章家當保姆,做工兼求學。她每天抓緊時間完成日常家務勞動,然後就按章老給她安排的學習進度學習柑橘栽培的知識和技術。同時,她還參加了社會上有關單位舉辦的函授專科的學習,有疑難之處,再請章老指教。後來,章夫人看她太緊張,幹脆自己做飯,保證她每天上課做作業。三年後,張漢瓊拿到四張文憑,經縣人事局考評取得專業技術職稱,並應聘擔任了縣果樹花卉實驗站的副站長。

個體戶著書、小保姆成才,這足以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而開發的途徑就是勤於學習,勇於實踐!都需要堅強的自信意識和頑強意誌作為精神支柱。有人說,我不是不自信,但我下了苦功夫的項目被砍掉了或是遭受了意外的不幸而身體殘疾,這怎麼能不叫人悲觀失望呢?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有“隻要活著就要奮鬥”的自信意識,那就沒有什麼力量能讓你悲觀失望,人的潛能總是與生命同在,因為人的命運是由自己的心理態度決定的。

要論遭受挫折和失敗,有誰能和林肯相比?他失業過,他競選州議員失敗,辦企業不到一年就倒閉,所欠的債務還了十七年,未婚妻不幸去世又使他一病不起;三年後,他恢複了元氣,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又失敗了;再一次競選,他好不容易成功;任期滿了,他爭取連任,又是失敗;為了謀生,他申請擔任某部門的官員,但人家認為他不具備擔當這個職務的資格和才能,遭受挫折;幾年後,他參加國會議員的競選,結果又是失敗……總之,在他大半生的重大的奮鬥進取中,九次失敗,隻有兩次成功,而第二次成功就是當選為美國的第十六屆總統。那屢次失敗並不能使他的自信心動搖,而隻是起到了開發潛能的作用。

美國有個叫金蒙特的姑娘,本是個準備在奧運會上拿金牌的滑雪運動員。可她在一次訓練中意外摔傷,而且傷勢慘重,結果雙肩以下的身體永久性癱瘓。她失去了獲得奧運會金牌的機會,但她沒有失去自信心,後來就在教課講學上獲取了金牌。

在現實生活中,學曆和智商都較高的人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大有人在;而學曆、智商都很低的人卻有不少成為出類拔萃、有所成就的成功者。加拿大有個窮孩子瓊尼,因為智商低,學校的功課總是跟不上,學校隻好勸他退學。為了安慰他,學校請了一位心理學家和他談了一次話。心理學家告訴他:工程師可能不識樂譜,醫生不一定會繪畫,你被勸退學了,但不等於沒出息。這番話對他產生了影響。後來,他長年給人家整建園圃,修剪花草。二十年後,他成為聞名全國、受人尊敬的風景園藝家。

職業和地位如何,遭受挫折和失敗多少,處境的好壞和身體條件、學曆和智商的高低等等都不是決定人獲得成功的條件。唯有真正認識自我,發展積極的心理態度,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下麵談一談創造力對成功的影響。

關於創造力,我們以往的理解十分褊狹,就是隻注意那些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是具有非凡的創造力的,所謂“天才的創造力”。我們要強調的關於創造力,我們要改變觀念,要承認並重視廣泛的創造力。因為創造力不是某些“天才”人物和專業人員的特權與專利,而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潛在能力。所以我們指的廣泛的創造力,或者叫做自我實現的創造力。

我認為科學家的時間應當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應當最多地用在科學上。

——[美]卡文迪許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家、音樂家或發明家,他們的勞動當然是開發了自身的創造性的潛能。而一個沒上過學、出身貧寒、沒從事過什麼專業的純粹的家庭主婦呢?未必沒有創造力。她有可能花很少的錢把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料理得相當不錯;她可能是個奇妙的廚師,做的飯菜十分美味可口;她可能在處理家務、布置家庭環境方麵有許多獨到、新穎、精巧之處,這些不就是創造性的表現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具有創造性。創造力的潛能幾乎人人都有,但所有的角色和工作,都可以是有創造性的,也可能是沒有創造性的。

一位心理治療醫生,他從未寫過著作,也從未創造出任何新的理論。但他樂於幫助別人去改善他們的生活。他把每一個患者都看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他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和先入為主的框框,他卻具有孩子般的天真和傑出的智慧,他能以靈活新穎的方式理解和解決麵臨的問題,甚至在非常困難的病例上,他都獲得了成功。這就證實了他的工作是有創造性的。

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本來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潛能,但主要是心態積極、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顯露出來,通常表現為一種特殊的洞察力,他們往往能發現新穎的、未加工的、具體的、有個性的東西,正如有些人習慣於注意一般的、抽象的、已經定型成規的東西一樣。前者經常生活在真實自然的世界中,而不像後者總是生活在抽象、概念、期望、信仰和刻板化的世界,而我們常常分不清這兩個不同世界,把它混淆起來,還以為有的人有創造力,而另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沒有創造力。創造性的潛能是人人固有的基本特性,由於許多人總是消極適應社會環境,墨守成規,這就不知不覺地抑製、埋沒喪失了自己的創造性潛能。而另一些人則相反,傾向於求變創新。所以說自我實現的創造性主要在於心態和人格的積極向上,而不是其成就大小。而成就就是積極心態和優良人格開發出來的潛在能力,所以,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是投射在人的整個生活中的。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創造力,那是由於心態消極、人格不良而把自己的潛能給埋沒了。

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常常為自己的腦子是否夠使而感到懷疑。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大腦接受、儲存和綜合各種信息的潛能是極其巨大的。在這個領域,美國和蘇聯的許多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其成果對於人們重新認識自我很有啟示。

人的大腦是由成百上千億個細胞組成的,具有極大的貯存量,可以在每秒鍾接受十來個信息。一個信息單位叫做比特,大約相當於一個單詞。人腦的容量有一百萬億個比特,這還是較為保守的估計。這一百萬億個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裝下全世界所有圖書館的藏書內容。何況人類還有潛意識,有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微妙感覺和印象。實際上,普通一個人能夠表達出的信息量隻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麵的峰麵。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象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隻用了自己大腦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則更少,絕大部分腦細胞仍處於“待業”狀態。而且人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會有磨損,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人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和第四門就會容易許多。

準時,在君壬是一種禮貌,在士君子是一種義務,在辦事的人是一種需要。

——[德]馬爾頓蘇聯的報刊發表的有關文章說:“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社會學和生理學的一係列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人類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當代科學使我們懂得人的大腦結構和工作情況,大腦所儲存的能力使我們目瞪口呆。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隻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能迫使自己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四十多種語言,記下大百科全書的全部內容,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人的大腦可以看成是電子計算機,因為人腦和計算機一樣,在它活著的時候。能夠吸收、儲存和運控大量的信息,但人腦的功能卻比現在任何最先進的電腦強大得多。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大腦智力研究所的一些專家認為,人的大腦功能實際上是無限的。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著我們充分利用大腦如此巨大的潛能呢?關鍵就是我們還沒有學會給自己編排解決一係列問題的程序,也就是我們迫切需要發展積極的心理態度。如果我們把大腦的構造比作電子計算機,那麼心態和意識就是輸入的程序。

創造成功的基本前提不但光指其他方麵,精神力量方麵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們在選擇控製自己的情感和與人交流思想感情方麵也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利用。這種潛能可以從人們對自主神經係統的新的理解中顯示出來。因為人的言談舉止、交際水平和心律、血壓、消化器官運動以及腦電波都可以受到精神力量的控製和影響。比如有的人不幸患了不治之症,身離黃泉路不遠,但一旦心態積極和精神振作,決心與病魔鬥爭,該幹什麼就專心致誌地幹什麼,最後竟能創造了奇跡。正因為這類事例世界各國都有,並有案可查,科學家們正在預言: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人體有能力使自身再生。這不是指醫學手段的新發展,在人體內更換各種零件,而是指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在精神潛力方麵,我們著重講一講:“生命在於腦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眾所周知的至理名言。然而現代科學研究的新發展認為“生命在於腦運動”,因為人的機體衰老首先是從大腦開始的。

研究表明,每個人長到十歲以後,每十年大約有百分之十控製高級思維的神經細胞萎縮、死亡。信息的傳遞速度也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慢。但這不要緊,如果堅持腦運動和腦營養的適應,則每天又都有新的細胞產生,而且新生的細胞比死亡的細胞還要多。

日本科學家曾經對200名20歲到80歲的健康人進行跟蹤調查。他們發現經常用腦的人到60歲時,思維能力仍然像30歲那樣敏捷,而那些三四十歲不願動腦的人,腦力便加速退化。

美國科學家做了另一項實驗,把73位平均年齡在81歲以上的老人分成3組:自覺勤於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受人監督組。初級結果是:自覺勤於思考組的血壓、記憶力和壽命都達到最佳指標。3年以後,勤於思考組的老人都還健在;思維遲鈍組死亡12.5%;而受人監督組有37.5%的人已經死亡。

由此可見,勤於思考、追求事業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奧秘所在。這一點有許多事實可以說明,如:

英國劇作家、社會活動家蕭伯納享年94歲,晚年仍有劇作問世: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堅持用腦到84歲,發明成果1100多項;

法國的一位女鋼琴家104歲還能登台演奏;

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87歲寫作《黑色的火焰》,轟動世界;

我國著名學者馬寅初一生坎坷,由於勤於用腦活到90歲;

我國現代氣象學的開創者竺可楨,上中學時身體虛弱,還患肺病,有人斷言他活不到20歲,但他一直堅持奮鬥,活到85歲,貢獻卓著。

一個人隻有相信並開發自己的巨大潛能,就會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強大的精神力量。隻有這樣,才會獲得成功。

在我們談話的時刻,令人欣羨的時光已消逝。抓住現在,盡量少相信未來。

——[古羅馬]賀拉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學會不要依靠別人,因為一個總是靠別人扶持的人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