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卡耐基的經商形象學4(2 / 3)

“千萬不要認為勞動可恥,因為,凡是認為勞動可恥的人,在眾人眼裏反而是最可恥的人。”(古代波斯諺語)

“光靠禱告,葡萄是長不起來的,必須用鋤頭和鏟子來勞動。”“不懈的勞動才能蓋起大廈。”(阿爾巴尼亞諺語)

“樹以果子出名,人以勞動出名。”(俄羅斯諺語)

“勞動出智慧,勤奮有幸福。”(巴西諺語)

“祈禱從天堂中取出幸福,勞動從大地中挖出幸福。”(德國諺語)

這些諺語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麵通俗地說明了勞動、事業和幸福的關係,禱告從上帝那裏獲得幸福是虛幻的,隻有從勤奮的勞動中獲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勞動和事業是獲得幸福最可靠的途徑。

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在談到勞動的作用時說道:“我知道什麼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們勤勞的手創造出來的。隻有人的勞動才是神聖的。”

如果你要獲得成功,就應當以恒心為友,以經驗為顧問,以耐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守護者。

——[美]愛迪生勞動所以是神聖的,是因為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的一切。人類產生的曆史告訴我們:是勞動使得類人猿的手和腳分了工;是勞動使得原始人產生了交流思想的語言;是勞動使類人猿的腦髓逐步發展成為人的大腦,從而使人成為世界上的“萬物之靈”。

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而且還創造了人類社會。眾所周知,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要向大自然索取生活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而要取得這些資料,依靠孤立的個人活動是不能實現的。人們隻有按照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勞動,去改造和征服大自然,才能獲得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料。

意大利著名作家笛萬尼奧裏在其曆史小說《斯巴達克思》中講道:“勞動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蘇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你能成功地選擇勞動,並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裏麵去,那麼幸福本身就會找到你。”他又說:“愉快隻是幸福盼伴隨現象,愉快如果不伴隨以勞動,那麼它不僅會迅速地失去其價值,而且也會迅速地使人們的心靈墮落下去。”世界著名畫家達·芬奇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成功的經驗時指出:“光榮產生於不懈的勞動。”法國著名作家左拉是這樣讚頌勞動的:“勞動是多麼令人欽佩的調節器!到處是它的統禦之地,它帶來了良好的秩序!它是和平、快樂,正如它是健康的衛士一樣。”居裏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她一生勤奮忘我地工作,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她在談到幸福與工作的關係時講道:“我認為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作了我能作的事。’人們隻能要求我們如此,而且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快樂。”文學家別林斯基把幸福的實現視為為事業奮鬥,建立功績的過程,他指出:“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虛度年華;另一種人,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在第一種人的眼裏,生活就是一場睡眠,如果這場睡眠在他看來,是睡在既柔和又溫暖的床鋪上,那他便十分心滿意足了;在第二種人眼裏,可以說,生活就是建立功績……人就在完成這個功績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和科學工作者的獻身精神分不開的。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大量的事例說明了這一點。現代原子物理的奠基人、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者居進而夫人,年輕時生活極為困苦,冬天睡在閣樓上太冷,便把所有衣服穿在身上睡覺,有時還把長椅子壓在被子上,抵禦嚴寒。天剛亮,就帶上麵包到圖書館看書去了。她同居裏結婚後,生活、工作條件仍然很差,就是實驗用的原料也很缺乏,連實驗也是在一間不蔽風雨的破棚裏進行的。正當她在科學上作出貢獻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打擊發生了,同她一起從事放射性鐳研究的丈夫居裏在一次車禍中死去。她悲痛萬分。但當她想到曆盡幹辛萬苦從幾噸鈾礦渣中提煉出來的幾克純鐳急需繼續深入研究時,就以堅強的意誌,克服了感情上的痛苦,一個人擔負了兩個人的工作,堅持科學試驗,終於在她丈夫遇難四年後,完成了《放射性論》這一科學巨著,成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放射性對身體的摧殘很大,居裏夫人長期接觸鐳,身體受到嚴重損害。她的眼睛八年開過四次刀,耳朵常常覺得有強烈的叫聲,雙手也被鐳射線燒得傷痕累累,最致命的是得了嚴重的貧血症。這些都沒有把居裏夫人嚇倒,她一刻也沒有停止科學研究工作。就這樣,她帶病工作直到逝世,實現了她“把一生獻給科學”的誌向。

最困難的時候,就是我們離成功不遠了。

——[法]西鄉隆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是實現遠大社會理想的關鍵。

美好的未來離不開個人的努力,把理想變為現實,就要從我做起。從我做起是主人翁精神的表現,也是曆史對青年的要求。青年,今天是建設四化的生力軍,明天則是建設四化的主力軍。列寧說:“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正是要青年來擔負”。每個有誌青年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可推卸的曆史使命,以當家做主的高度責任感,為國家強盛,為民族興旺,竭誠以赴。在革命道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是唉聲歎氣,牢騷滿腹,還是振作精神,滿腔熱情地為國分憂擔愁,是區別一個人是否有主人翁感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應該向魯迅講的那樣,“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比如,我國經濟還比較落後,就努力生產,革新技術,為提高社會生產力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還不高,就刻苦學習,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出力,現在社會上還存在著不正之風,就要積極鬥爭,並且嚴於律己,用自己的模範行動促其改變。總之,不能等待觀望,而是紮紮實實地從眼前做起,從點滴做起,以便逐步達到我們的目的。

古語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向著遠大的目標前進,必須從現在做起。

謝覺哉同誌曾經說過:“最好不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去幻想什麼,而要在旭日初升的時候即投入工作。”如果現在還繼續虛擲年華,浪費青春,就會犯曆史性的錯誤。過去做出了成績的,要戒驕戒躁,揚帆遠航;被耽誤了的,要當機立斷,爭起直追;跌過跤的,要改弦更張,做“金不換”的“浪子”。隻要團結一致向前看,大家動手立即幹,我們的前程就是十分美妙的。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道理是對的,可是一個人有多大作用呢?”有的同誌這樣說。不錯,一個社會不會因為你一個人多做了某件事情,就扭轉乾坤;反之,也不會因為你一個人少做了某件事,就改變曆史發展方向。但是,也不能否定個人的曆史作用。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隻要他為人民做了好事,就一定會對社會產生或大或小的積極影響。俗話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千萬顆似乎無足輕重的水滴,能夠穿通堅硬的岩石。一絲絲涓流,可以彙成澎湃的江河。反複證明,許多看起來似乎無足輕重的“個人”,在同一旗幟下,朝著同一目標努力,就會形成推動曆史前進的不可阻擋的力量。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同樣表明,許多重大事情,對於個人來說,似乎是無能為力的。比如,改變社會不良風氣,一個人起來反對,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多數人都以身作則,並群起而攻之,就可以收效甚大。即使開始隻有少數先進分子做到,但他們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隻要堅持下去,就可以擴大影響,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從而形成抵製和克服社會上不正之風的群眾力量。因此,輕視個人的作用或價值是不對的。在今天,要使個人真正發揮作用,就要把個人的有限生命投到實現四化的事業中去。魯迅說:“巨大的建築,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為什麼不做這一木一石呢?”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的。一個人的進步作用,有時可以在當時當地的條件下比較清楚地展現在人們的麵前,為社會所公認;有時卻在當時當地看不清楚。但是,隻要他堅持的是正義的事業,最終還是能推動曆史的進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