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何也盤坐於臥房之上,他屋內有窗台,半米多寬,一米多長,用乳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台上的東西早就被他撤下去,為方便用於打坐修煉。
他意識沉入虛無之間,叩齒、呼吸交錯有致,微薄的靈氣在他身邊遊走,這是他一天一次的修行,先前說過,這裏是靈氣貧瘠區,在吸納之後要兩天才能回複,但日月之華不然,隨地可取材,隻是依靠有靈氣多寡來決定吸收的效率。
何也迷迷糊糊地默念經訣,這篇《虛經》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他靈魂之中。“複臨泰壯夬乾兮,六陽左旋;女後遁否觀剝坤兮,六陰右轉。百八十陽兮,日宮春色;百八十陰兮,月殿秋光。月不自明,由日以受其明;日之有耀,因月以發其光。”
昏沉、卻又覺得靈台清明,微末中有一點微茫。這片天地裏人隻是一一根蘆葦,是天地間最為脆弱的東西,但人又是一根能思考的蘆葦,所思所想如果能具現化,天地將換新顏。
這根在吐納的蘆葦現在在思考了,他在想懸歡遺留中的問題。
道是什麼呢?
人對道的解析按時間軸來看,前期主要解析者有道家,後期是由道家蛻化而來的道教,道家隱在其後作操盤手。
他近來讀過黑格爾的《哲學科學全書綱要》,黑格爾說,宗教哲學作為對於宗教的思維著的考察,就包括了宗教全部確定的內容。
道家的哲學,被黑格爾分為了四個部分,宇宙論、人生觀、認識論和倫理學,他稱其為道家的基本範圍和構成部分,中心是“不死”。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又被奉為“太上老君”,但其實二者是不同的,一是修行道的人,二是後人附會上去,硬生生造出來的神。在道家之前的年代已不可考,就何也所知之人,也隻有黃帝、滑介叔子輿,他們的年代要追溯到四千年到五千年之前。
似乎是在滑介叔子輿之後修行有了斷代,懸歡真人對此閉口不談。何也翻遍典籍,最終源頭也隻集中在老子身上,皆說是老子拾起了道,自老子之後,才是修行盛世,因此修行之人,十有八九都是屬道家的,但是,終究無一人飛仙。
道教的核心是“成仙”,從人的生命衝動出發,企圖突破死亡局限,將自我生命從死亡的現實中超拔飛升,飛升到與宇宙精神——永恒之“道”同一的位置,再從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把握自我的生命存在,以體究人生真諦。道家的核心是,道是非人格的、自然運作的宇宙本體,力求與這個宇宙本體同心同調。其核心相同點都是“不死”。
但懸歡很明確地告訴何也,五千年來,軒轅之後,無一人仙。靈寂之後,修行者隻剩三百三十三人,靈寂四百多年之後,最後一人也消逝在何也眼前。
哪來的不死呢?隻有成仙了才能不死,這便是道家思想體係最關鍵的一點,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其基本命題,人有無成仙的內外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主要要論證的。
何也緩緩收了架勢,望著天外,神思不定,他的神念在此刻像顆磁石,被另一塊磁石——月亮,狠狠地吸住,無法抽開。他的視界跨越了肉眼可見的距離限製、神念的距離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