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6 窮同學,富同學可以轉變(2 / 2)

猶太聖典《塔木德》言: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這並非鼓勵窮同學去“打腫臉充胖子”,更不是唆使窮同學盲目地跟在富同學身後,供人差遣,而是鼓勵窮同學多與富同學接觸,要汲取他們的思想,調整狀態,以嶄新的視角快速進入致富的入海口。

每個人生活環境和命運是互為因果的,窮同學多生活在窮同學中間,周圍都是同樣思維模式的人,每天討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賺取蠅頭小利,這對要想成為富同學的窮同學來說,並不明智。多與富同學接觸,先跟自己的環境說“拜拜”,這絕不是背叛,而是一種自我改造。

著名日本學者手島佑郎到一間大學講授《猶太商法的32種智慧》時,向同學們提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果有兩個猶太人掉進了一個大煙囪,其中一個身上滿是煙灰,而另一個卻很幹淨,那麼他們誰會去洗澡?

“當然是那個身上髒的人!”

“錯!那個被弄髒的人看到身上幹淨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也是幹淨的,而幹淨的人看到髒人,認為自己和他一樣髒,所以是幹淨的人去洗澡。”

第二個問題:他們後來又掉進了那個大煙囪,情況和上次一樣,哪一個會去澡堂?

“這還用說嗎,是那個幹淨的人!”

“又錯了!幹淨的人上一次洗澡時發現自己並不髒,而那個髒人則明白了幹淨的人為什麼要去洗澡,所以這次髒人去了。”

第三個問題:他們再一次掉進大煙囪,去洗澡的是哪一個?

“這?是那個髒人。不,是那個幹淨的人!”

“你還是錯了!你見過兩個人一起掉進同一個煙囪,結果一個幹淨、一個髒的事情嗎?”

黑壓壓的聽眾一時寂靜,手島佑郎的聲音在回蕩著:“這就是猶太商法,這就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的靈魂!窮是一種切膚沒齒的感受,富是一種矜持倨傲的狀態。窮人讚羨富人積累財富的結果,卻忽略了富人通達財路的智慧。”

由窮到富的轉變是大多數人憧憬的,但沒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隻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同學不能隻是慨歎命運不濟,而要站在富人堆裏,與他們有一個對比,然後要學會富同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習慣,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與他結交了什麼樣的朋友,生活在什麼樣一個環境當中有著莫大關聯。如果他的朋友是經商的,或許他就是一個出色的商人;如果他的周圍的朋友都是小菜販,或許他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員。

窮是極地,極地起大鵬

未來的世界肯定不是富人代代相傳的天下,因為最先圖變的往往是窮人。“多有者為富,少有者為貧,至無者為窮。”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窮而不起,窮而不奮,窮得沒誌氣,窮得沒本事。

窮猶如一個擁有魔力的瓶子,它可以賜給我們智慧和力量,也可能吞噬掉我們的身心,俘虜我們的靈魂。要實現貧富轉換,最好的辦法就是善用思維,善用貧窮,從而讓貧窮成為自己的財富。

日本的兵庫縣,有一個叫丹波的村子。當整個日本都普遍富裕起來的時候,那裏依然貧窮――土地貧瘠、物產貧乏、交通落後、信息閉塞。那裏的人們心情焦灼,可又苦於脫貧乏術。於是,向全社會征集致富良方。一些有識之士形成的一致意見是:出售物產和資源換回生活所需。可問題是,這個村子除了貧窮和落後,無以出售。

最後,一位專家動起了貧窮的點子:既然村民隻剩下貧窮落後,無可出售,何不出售貧窮和落後?如何出售貧窮?於是,他向村民建議:今後村民們不要住在現在的房子裏,要住到樹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穿樹皮、獸皮,像幾千年前尚處於蒙昧時代的老祖宗那樣生活。這樣城裏人會來觀光、旅遊,從而給村民帶來豐厚的旅遊收入。

村民們聽從了專家的建議,他們的“另類生活”引起了城裏人的極大好奇。一時,遊人如織,不到一年時間,丹波村的村民們都富裕起來。

“貧窮”一直作為缺點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可是,丹波村的人們擺脫貧窮利用的恰恰是貧窮。

窮無恒窮,富無恒富,窮同學和富同學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變的。窮同學隻要敢想、敢做,肯思考、肯反省,就不會白白錯失許多成為富同學的機會。富同學總是能看到窮同學看不到的商機,想到窮同學達不到的高度――這便是窮與富差別最大的根源。但是,這一切,都可以“乾坤大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