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兒子麵有難色,很是不好意思。
“兒子,我們一起找一下原因好嗎?”父親把“負”轉化為建設性的了。
“好的。”
“兒子,這次你還是努力了的,可能是一些方法不對。你的智商並不低,隻要把方法找對了,再努力一些,下次會考得好一些的,爸爸相信你。”父親又用了“正”(麵皮)。
“正、負、正”的這種反饋溝通,孩子容易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4)與孩子進行語言溝通的方法
這裏,我們主要介紹一些口頭語言方麵的方法和技巧。
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最主要的還是語言交流,大多數是有聲語言交流。
中國的語言很有技巧性和藝術性,父母要下工夫,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民間就有一種說法:一句話把人說笑起來,一句話把人說跳起來。與孩子的溝通也是如此。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語音、語調、語氣,都要給孩子一種真誠的感覺,這樣,愛的傳遞、情的傳遞、心的傳遞,效果會很好的。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盡量用一些幽默語言,其實,我們建議父母在平時就要學會幽默。幽默與微笑、有趣、輕鬆、愉快、讓人高興等是聯係在一起的。它會讓人在溝通中感到親切,會營造一種很好的溝通氛圍,當溝通的雙方都認為有趣時,形成共識的可能性就更大。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發現,孩子在很多時候是服道理的,但是,又不能什麼都是大道理、中道理、小道理一通,久而久之,效果不好,孩子也反感,可以把道理放在一些幽默風趣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之中。
溝通中父母要多用讚揚性的語言,少用或不用指責性的、挖苦性的語言,有的話可以換言之,中國的語言非常豐富,為什麼一定要用此語言而不用彼語言呢?
溝通本來是求同存異,但是,可以巧用異和同。
比如,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這是用異來溝通。
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溝通中有了分歧和差異,也要尊重異、包容異。
也要盡量找“同”,溝通最終是要找共同點,形成共識,產生共鳴。
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為了讓孩子認同A,先讓他認同B、C、D、E、F、G、H,這叫“7+1法則”,也叫蘇格拉底溝通法;先說一些讓孩子讚同的與本話題不太相關的事,第八個再說出希望他讚同的事來,這樣,溝通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要善於用修辭手法。語言的修辭手法很多,比喻、邏輯、反話、誇張、雙關語等都是。比如,比喻就是很常用的、很好的一種溝通技巧和方法。
孩子看到電影院牆壁上的宣傳單上寫了“本院是杜比音響”,就問父母:“爸爸媽媽,什麼是杜比音響?”由於孩子小,父母會解釋很多很多,但很長時間都不一定能讓孩子明白,這就要用打比方的方法了。
“孩子,杜比音響,就好比是聲音的洗衣機。”
“聲音也可以洗嗎?”孩子好奇地問。
“我們的衣服穿髒了,一洗就幹淨了。拍電影錄製的聲音可能有雜質、噪音,不好聽,就要用杜比音響把聲音像洗衣機一樣洗一下,過濾一下,聲音就好聽了。”
孩子點點頭,似乎明白了。
我們的周恩來總理是一位具有高超水平的溝通藝術大師,他是特別善於用打比方來進行溝通。
1954年4月,周總理率團出席日內瓦大會,準備在會議期間放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的戲曲電影枟梁祝哀史枠,有人怕外國記者看不懂越劇,搞了一個劇情介紹,翻譯為枟梁與祝的悲劇枠。
周總理知道後,建議發一個請柬,上麵這樣寫:“請您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枟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枠”。
結果,影片上映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外國記者普遍認為,這部電影無論故事情節、畫麵、色彩以及音響效果都堪稱一流。
周總理熟悉對方的文化背景,將枟梁祝枠比作膾炙人口的枟羅密歐與朱麗葉枠,使對方一下子超越了文化差異的障礙,看懂了枟梁祝枠,理解了枟梁祝枠,獲得了很好的溝通效果。
與孩子進行成功交談,還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麵:
要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談起。
孩子喜歡足球,父母如果想要與孩子談學習的事,就可以先與孩子談一些足球方麵的事,然後再談學習的事。
當然,這就要求父母多了解一些孩子對哪些方麵感興趣,自己也要在這些方麵知道一些東西,培養父母自己這方麵的一些興趣,這樣,與孩子才有一些共同語言,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很難溝通成功。
有的父母為了和孩子有共同語言,又陪同孩子把小學的課本一起讀到了高中,直到送進了大學校門。
有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畫、學琴、學書法、學武打,一起練習體育項目,這樣一來,父母成了幾乎樣樣都會的雜家、全才、萬事通。
為了與孩子平時就有共同語言,有人總結出,要和孩子一起學、一起讀、一起談、一起玩、一起交友、一起分享愛、一起製造快樂,甚至有時還要和孩子一起瘋一下。
在與孩子溝通時,自己的表情要一直處於真誠的微笑狀態,特別是在孩子講話時保持微笑並不時點頭,表示欣賞或一定的讚同,很有必要。
無論孩子的見解多麼荒謬,父母要學會忍耐,忍無可忍也要忍;一般不要打斷,不要立刻反駁,讓孩子把話講完。
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要承認孩子的不滿或牢騷有一定價值,不要全盤否定。
多采用疑問或討論的口氣而不是直接指責的口氣與孩子交流。對孩子不得不批評時,最好用“漢堡包法”,而且,批評要就事論事,不要否定整個人。
對孩子的建議不要簡單否定,找出一些合理的東西,鼓勵他繼續思考和提建議。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除了有聲語言外,很重要的是父母用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好榜樣,要孩子做到的,父母也要做到才行,這是一種身教性的行為溝通,行為溝通了無聲。雖然沒有聲音,但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聽驚雷。
參考文獻
[1]崔華芳.與孩子溝通的36種方法[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2]孫嘉卿.給孩子一個叫幸福的禮物[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6。
[3]吳若瑜,賈榮濤.感動孩子[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
[4]賈容韜,吳朝露.中國家教原則[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
[5]廖小鴻.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家[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6。
[6]盧勤.告訴孩子你真棒[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7]姚鴻昌,郭文玲.和諧家庭[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
[8]曾國平.智商情商手拉手[M].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2007。
[9]曾國平.管理與智商情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10]曾國平.情商成就孩子未來[M].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2008。
[11]曾國平.從責任走向優秀[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