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七章第五節中庸並不等於圓滑世故
中庸是什麼呢,即為人處世之道,可以用外圓內方的做人哲學來加以闡釋。在圓與方之間保持一種和諧,外圓內方、深淺有度是一門微妙的、高超的處世藝術,使人們在正義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真正諳熟中庸之道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威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
清朝名臣曾國藩位高權重,趨炎附勢的人很多,他對此總是淡然處之,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諂諛獻媚而惱。曾國藩的一個手下對那些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人非常反感,總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下,於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時,將其中一位拍馬的官員狠狠諷刺了一番。曾國藩看過該批閱後,對手下說,那些人本來就是靠這些來生存的,你這種做法無疑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那麼他們必然也將想盡辦法置你於死地。曾國藩的一番話讓手下恍然大悟、冷汗淋漓。
人處在社會中,不可能遠離是非,因此行事必須深淺有度,適可而止。中庸的處世方式最好的詮釋便是“知性好相處”。曾國藩深諳人情之道,倘若拒絕被人拍馬,則必是孤家寡人無人可用;倘若沉醉在逢迎之中,則會讓那些頗有見地的人才流失。因此他采用了淡然處之的方法,耳中美言,胸有丘壑。
古語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處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處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隨機應變、圓滑老練,處在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圓並濟、交相使用;對待善良的人,態度應當寬厚,對待邪惡的人,態度應當嚴厲,對待一般平民百姓,態度應當寬厚和嚴厲並用。這才是中庸之道的注解。
做人應該外圓內方,保持中庸、深淺有度、恰如其分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鋒芒畢露往往為世俗所不容,委曲求全又被視為軟弱,隻有外圓內方、剛柔相濟,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有術,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