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四章第三節孔子的責任觀:先之、勞之
子路有一次來問他的老師孔子怎樣從政,孔子說:“先之,勞之。”中國儒家思想是積極入世的。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出現了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以天下為公的責任感是一種“大責任”,境界之高、氣魄之大,為後人所景仰。
縱觀古今,擁有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謀士是一國之福。晉獻公死後,五子爭王。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國。後來,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夷吾當上國君,是為晉惠公。為除後患,晉惠公派人前往狄國刺殺重耳。重耳連夜離開狄國,帶著狐偃等人,再次逃難。他們先後到過衛國、齊國、宋國、鄭國、楚國,最後到達秦國。在整個逃難的過程中,狐偃緊跟公子重耳,幫他渡過重重難關。秦穆公一心要幫助公子重耳返回晉國做國君,便於公元前636年出動大軍,親自護送他回國。
到了黃河,秦穆公分一半人馬送給他過河,自己留一半人馬在黃河西岸接應。上船的時候,公子重耳的隨從把逃難時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樣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見了,哈哈大笑,他說:“我回去做國君,要什麼有什麼,還要這些破破爛爛的東西幹什麼?”說著吩咐人們把東西撇在岸上。人們七手八腳地把這些東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舊褲丟到河裏。忠心的狐偃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十分難過。他把秦穆公送給他的一塊白玉拿出來,對重耳說:“如今公子過河,對岸就是晉國。你內有大臣,外有秦國,我就留在這裏吧!現奉上這塊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聽,十分詫異,他說:“我全靠你們的幫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麵吃了十九年的苦,現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狐偃說:“以前公子在患難之中,我還有些用處。現在公子回去做國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喚。我就好比這些舊衣破鞋,還帶回去做什麼?”重耳聽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該得意忘形,紅著臉吩咐人們把破爛東西重新裝到船上。後來他們過了黃河,打了勝仗,重耳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正因為有了狐偃這樣的謀士輔佐,憂其君之憂,晉文公重耳才成就了一代霸主之偉業。
黃河岸邊,狐偃完全可以對重耳棄之不顧,從此遠走他鄉,野鶴閑雲。但是,在天下、國家麵前,忠臣良相都不會甩手不管,而是始終鞠躬盡瘁,以蒼生百姓為計。故而,總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社稷重臣來解危濟困,共渡難關。
而儒家思想的薪盡火傳,塑造了一代代具有極強責任感的仁人誌士。祖逖、辛棄疾、於謙、林則徐,用滿腔正義負起了對家國的責任,陶淵明、李白、杜甫、顧炎武、梁漱溟,以一身傲骨挺起了知識分子的脊梁。這些流傳千古的大人物們所體現的,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責任”觀。
當今時代,外麵的世界太精彩,各種誘惑接踵而來,這對每個人都是莫大的考驗。身處大千世界,我們能夠做的隻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的養料,“位卑未敢忘憂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