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四章第四節憂國忘家,不畏強權明忠臣之誌
“家國為大,大丈夫當切記此訓。”孔子十九代孫孔僖,在漢章帝時期,與涿郡人崔哲同在太學研習《春秋》。當讀到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的故事時,孔僖歎道:“所謂畫虎不成反為狗者。”崔哲說:“孝武皇帝劉徹開始做天子的時候,尊崇信仰聖人的治道,五六年間,聲譽超過了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後來他放任自己,忘了自己以前的優點。”
這些話被隔壁一個叫梁鬱的學生聽到並上書皇上說孔僖和崔哲誹謗先皇。漢章帝知道這件事情後,就派人去查這件事。崔哲去見官接受審問,孔僖則上書皇帝為自己辯護。書中寫道:“當皇帝的,做好事做壞事,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假使我們批評的是實際情況,那麼您本就應該改正。倘若我們說的不妥當,您也應該寬容,又有什麼罪呢?陛下您不推尋根本大計,自己作個深遠的打算,竟縱容個人憎惡來大快自己的心意。我們被殺,死就死吧,不足為惜;可是天下的人一定會轉移視線,改變想法,從我們這件事中,窺測到陛下您的心思,從今以後,假如見到什麼不對的事情,再也沒有人敢去說了。”
章帝看了孔僖的奏折後,立刻明白了過來,下令不許再追究這件事,並任命孔僖為蘭台令史。孔僖上書自訟之所以為人稱道,首先是因為他不畏強權。其次,他敢於直陳曆史,直接麵對現實。這兩點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方麵需要膽量去挑戰強權;另一方麵需要用智慧去拆解其中的僵局。
自古,直言上書者甚眾,可落下的結局卻完全不同。伴君如伴虎,在什麼情勢下,以何種方式勸說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都是需要十分謹慎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膽大心細。有挑戰權威的勇氣固然值得嘉獎,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勸諫更好地發揮作用,就要憑借上書陳事的能力和技巧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戰國策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故事。鄒忌通過自己的例子來勸諫威王要從善如流。他從談論自己的美貌一事入手,絲毫不損威王的尊嚴,取得了極佳的效果。我們當然敬佩視死如歸的大臣,於謙兩袖清風,被奸臣所害,死後帝命抄家;比幹忠臣直諫,被商紂王剖心而亡。能夠憂國忘家,固然是品格崇高,但同時,如果能夠達到胸有驚濤而麵如平湖,保全自己又起到督政的作用,也是值得欽佩的。
當然講究迂回婉轉地進諫,並不是讓人學會曲意逢迎、奴顏媚骨,果真如此的話也就談不上什麼氣節了。但俠肝義膽、折戟沉沙,都不是逞一時之勇就可以精忠報國的。隻有胸藏日月、袖納乾坤的人,才能吟詠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詩句。
曆代忠肝義膽的臣相、匹馬戎裝的將軍,都不外乎用自己的血肉和智慧來為國為民請命。有的甚至屢遭貶斥,可依然不忘江山社稷之重任。雖然有人被譏笑為“愚忠”,但正是這樣的勇氣撐起了民族的希望。而這令人血脈賁張的情懷也隨著民族的曆史代代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