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大學生閱讀水準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是個持續引發關注的話題。不少人將這一現象歸因於浮躁的時代以及網絡閱讀對傳統書本閱讀的衝擊。
記者隨機調查了幾位大學生,發現網絡閱讀、甚至手機閱讀對大學生的影響的確很大,他們對當下網上流行的小說或熱門的帖子都如數家珍。目前許多最受大學生追捧的作家都是或曾經是網絡寫手。各大文學讀書網站的點擊率都逐日攀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青睞於網上閱讀。
但專家指出,無論是采用網絡閱讀方式還是傳統書本閱讀,更為關鍵的是大學生們在讀什麼,而不是他們通過什麼形式閱讀。眼下的大學生閱讀,一方麵是過於實用、功利,而忽略了廣泛涉獵融彙了人類文明與智慧的古今中外優秀書籍。
就讀於中南大學會計係的學生張俊是目前為數不多還保持高閱讀量的大學生,他平均一年要看20至30本書,內容涵蓋文學、曆史、信息、財經等。他認為,閱讀文本書籍對大學生而言是必要的,對於自身專業的課外閱讀也是要加強的。但他也承認,當下高等學府中,達到他這種閱讀量的學生是“比較罕見”的。
複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於海認為,大學生閱讀質量下降的情形,在理科學生當中更加嚴重。“文理分科也是客觀上造成大學生閱讀現狀的原因之一。文科生相對而言要學術性、專業性更強一些,他們會有一定的閱讀量;而理科生多半忙於自己的專業,沒有時間讀書。”
於海指出,其實,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永遠無法代替後者。
網上瀏覽不能代替書本閱讀。讀書是一種腦力勞動。互聯網閱讀、視頻應用等的普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快速獲取信息的平台。讀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正像互聯網不能代替電視和報紙一樣,讀書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