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測評的標準化
為了使測評測得更準,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進行測評的標準化。這裏講的測評是廣義上的概念,包括麵試等形式。對人的行為表現進行測量比傳統的考試對知識的測量更困難。一個人在測評過程中的表現,不僅取決於其行為表現本身,有時還會受到與測驗無關的因素的影響,比如考場環境、主考官的指導語、評分者的水平等等。為了減少這些無關因素的影響,在測驗實施的過程中,應對整個過程進行嚴格控製,使整個過程標準化,力求無關因素的影響對每一位受測者都一樣。
1.測驗內容
對所有參加測評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測試題目。如果選擇不同的題目類型,應對兩類題目的同質性進行研究,或進行試測,在同質性達到要求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兩套題目。
2.測驗過程
無論何時何地給何人施測,考官宣讀的指導語必須完全一致,盡量避免在一段稿子的基礎上進行不同的發揮。並且要特別說明,一旦指導語讀完,一般不再回答問題,避免其他因素的影響。測試過程中,測試的時間要進行嚴格控製,比如在收測試問卷的過程中,應要求受測者同時停下來,把測驗結果放在桌子上,由組織者一起去收問卷。不要時間一到,在收前麵卷子的同時,後麵還有人在答題。
3.評分
評分的過程標準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心理測驗很多時候需要主觀判斷,不同考官對同樣的回答可能有不同的評分。因此,考官必須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考官之間要有統一的評分標準,並且要進行評分一致性研究,也就是心理測量學中所說的評分者信度研究。
4.常模
常模是心理測量學中的一個專業概念,是對測評結果進行解釋所必須的。一般的考試成績往往是一組連續的分數,經常以60分為及格線。在競聘上崗中,對於一個測試到底多少分是合格,很難說清楚,而且把考試成績的原始分數互相比較有時是不合理的,一個人在某項測驗中得60分,如果不知道同類的其他人一般會得多少分,也就無法判斷這個人的分數是高還是低。在心理測驗中,對某一個人的測評結果進行解釋時,是把這個人所得的分數與代表一般人同類行為水平的分數分布情況相比較,以判別其所得分數的高低。而一般人同類行為水平的分數是研究者經過大量取樣,獲得的數據結果,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分數分布,這個分布就被稱為常模。比如,某人得了60分,這個分數在常模中可能排在前30%左右的位置,那麼這個分數是比較優秀的分數。
五、智力測評
智力測評,就是對一般認識功能進行評價的測驗。測驗的結果用智商來表示,所以智力測驗又叫智商測驗。智力測評並不神秘,一般來說,運用不同形式的智力技能來回答一定數目的題目,都可以稱為智力測驗。智力測驗一般包括知覺能力、空間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和記憶力方麵的測評。要求受測者運用比較、類比、排列、分類、運算、理解、聯想、整合、推理、判斷、評價等技能來解答智力問題。
目前國內常用的成人智力測驗方法主要有2個,即韋氏成人智力測驗量表和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1.韋氏成人智力測驗
韋氏成人智力測驗量表(WAIS—RC):是目前國內外公認較好的智力測驗。韋氏成人智力測驗包括11個分測驗,分為語言和操作兩部分。語言測驗包括知識、領悟、算術、相似、數字廣度和詞彙6個分測驗;操作測驗包括數字符號、圖畫填充、木塊圖案、圖形拚湊和圖片排列5個分測驗。這兩部分合起來稱為全量表。因此就有語言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
2.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瑞文標準推理測驗(SPM):適用於5~70歲,是英國心理學家1978年編製的非文字智力測驗。我國的心理學家針對中國人群進行了修訂。
該測驗用不同形式的知覺推理來測量人的一般智力因素,不受文化、民族與語言的限製。瑞文測驗由60題組成,分5組,每組12題:每組解題思路大致相同,但難度逐漸增大。從直觀分析,A組題主要測知覺的辨別力、圖形比較和圖形想象等;B組題主要測類同、比較和圖形組合等;C組題主要測比較、推理和圖形組合;D組題主要測係列關係和圖形套合;E組題主要測圖形套合、互換等抽象推理能力。
六、職業能力的測評
1.普通能力傾向成套測驗
普通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eneral?aptitude?test?battery,簡稱GATB)最初是美國勞工部從1934年開始利用了10多年時間研究製定的。這套測驗主要是對許多職業領域中工作所必需的幾種能力傾向的測定。它由15種測驗項目構成,其中11種是紙筆測驗,其餘4種是操作測驗,兩種測驗可以測定9種能力傾向。這9種能力傾向對完成各種職業的工作都是必要的,即:
G—智能。指一般的學習能力。對測驗說明、指導語和諸原理的理解能力、推理判斷的能力、迅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V—言語能力。指理解言語的意義及與它關聯的概念,並有效地掌握它的能力。對言語相互關係及文章和句子意義的理解能力。也包括表達信息和自己想法的能力。
N—數理能力。指在正確快速進行計算的同時,能進行推理,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
Q—書寫知覺。指對詞、印刷物、各種票類之細微部分正確知覺的能力。能直觀地比較辨別詞和數字,發現有錯誤或校正的能力。
S—空間判斷能力。指對立體圖形以及平麵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關係的理解、判斷能力。
P—形狀知覺。指對實物或圖解之細微部分正確知覺的能力。根據視覺能夠對圖形的形狀和陰影部分的細微差異進行比較辨別的能力。
K—運動協調。指正確而迅速地使眼和手相協調,並迅速完成操作的能力。要求手能跟隨著眼能看到的東西正確而迅速地做出反應動作,並進行準確控製的能力。
F—手指靈巧度。指快速而正確地活動手指,用手指很準確地操作細小東西的能力。
M—手腕靈巧度。指隨心所欲地、靈巧地活動手及手腕的能力。如拿著、放置、調換、翻轉物體時手的精巧運動和腕的自由運動能力。
以上9種能力中的每一種能力,都要通過一種測驗獲得。
這種能力傾向測驗,可以說是從個人在完成各種職業所必要的能力中,提煉出各種職業對個人所要求的最有特征的2~3種,其中紙筆測驗可集體進行。可繪製個人能力傾向剖析圖,並與職業能力傾向類型相對照,受測者就可以從測驗結果中知道能夠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特性的職業活動領域(見下表)。
2.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是通過一係列心理潛能測量,進而預測應試者在行政職業領域內的多種職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測驗一般包括幾個相對獨立的分測驗,如知覺速度與準確性測驗、數量關係理解測驗、言語理解與表達測驗、資料分析測驗和判斷推理測驗。測試內容以文字、圖形、數表三種形式出現,一律采用客觀性試題。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有嚴格的時限要求,應試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回答大量的試題,一道題平均作答時間很少。在規定時間內應試者答不完全部的試題是常有的現象,也是正常的現象。另外,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作答要求思維反應敏捷,讀完題目內容就應準確領會題意,並立即作出選擇判斷。
在企業或機關單位中,一般管理崗位工作都會要求具有數字推理與數學運算、判斷推理、言語理解與表達等最基礎的素質能力。隻有當這些基本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並得到一定知識和經驗的支持後,才能形成綜合判斷、組織與人際協調能力以及資料分析能力等較高層次的職業能力。基於這些認識,在競聘上崗的測評中,應選擇上述能力要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數量關係、判斷推理、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資料分析等部分。這些能力隻體現了對競聘人員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做好行政工作的必要條件。
(1)數量關係
數量關係測驗主要用於考查應試者對數量關係的理解、計算和判斷推理的能力。作為管理人員,要求他們能夠對大量的信息進行快速、準確地接收與處理,而這些信息中有很大部分是用數字表達或與數字相關的。所以,競聘者必須具備迅速、準確地理解和發現數量之間蘊含的關係,並能進行數字運算的能力,才能勝任其工作。
題目舉例:
如:某單位召開一次會議,會議前製定了費用預算。後來由於會期縮短了3天,因此節省了一些費用,僅夥食費一項就節約了5 000元,這筆錢占預算夥食費的1/3.夥食費預算占會議總預算的3/5,問會議的總預算是多少元?()
A.20 000
B. 25 000
C. 30 000
D.35 000
答案為B。
(2)判斷推理
判斷推理測驗主要是考查受測者的邏輯推理判斷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又稱思維能力,包括邏輯判斷與邏輯推理,兩種能力涉及對數學、圖形、詞語概念、文字材料的認知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分析、綜合判斷等能力。要求根據已有的判斷或事實,通過分析和綜合引出新的判斷或事實。每一個推理都必須包括前提和結論兩部分。判斷推理是考查考生邏輯推理判斷能力的一種測驗形式。其題型主要有四種,即:圖形推理、演繹推理、定義判斷、機械推理。
題目舉例:
如:下麵這道題中給出了一段陳述,在這項考試中,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請你根據這段陳述從這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能夠從陳述中直接推出的結論。
“自然是人的生命發展和延續的環境,同時,作為人與自然物質交換過程中介的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關係形成和發展的起點;人們在加工自然的勞動中,才結成了人與人的關係——生產關係,並由此形成民族的、階級的、家庭的等複雜的社會關係。”可見()
A.人在自然麵前隻有被動地適應,才能生存並發展
B.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基礎之上
C.人的社會關係具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可以獨立地存在和發展
D.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為人也是動物
答案為B。
(3)言語理解
所謂言語理解,指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言語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詞是言語材料中最小的意義單位,各種複雜的語義都是借助於詞來表達的。言語的理解必須以正確理解詞的意義為基礎。因此,對單詞的理解是言語理解的初級水平。短語或句子的理解更為複雜。它不僅有一定的語法關係,語法關係不同,語義也不同;而且,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對短語和句子的理解是言語理解的較高水平。言語理解的第三級水平是對一段語言文字所要表達的目的或意圖的理解。與前兩級水平相比,聽出言外之意,難度要大得多。
(4)資料分析
由於現在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作為國家機關或企業的管理者,就必須要具備對各種信息資料進行正確的分析理解與綜合判斷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要求以及勝任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