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許光頭見到了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聊到今年的“台灣月”活動。“台灣月”每年都有主題,前年叫“滿地開花”,去年叫“野台灣”,今年叫什麼呢?盧健英說,叫“故事·台灣”。然後,盧健英介紹了部分今年“台灣月”的活動,比如說會叫台灣一間小小的博物館“台灣故事館”的創辦人,來跟香港的城區保育者對話等。細節許光頭就不介紹了,大家感興趣可以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網站上看。值得一說的是,“台灣故事館”的創辦人竟然是個香港人。更讓我驚訝的是,盧健英說,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也是香港人!你說香港沒文化,是“文化沙漠”,說得過去嗎?
但是,在談話的過程中,許光頭深深被“故事”兩個字吸引住了,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台灣作家楊照的一本書《故事照亮未來》。故事,是怎麼照亮未來的?
我們這個民族,是個很擅長講故事的民族。而且我們對於曆史的很多了解,都是來自故事。不信你問問自己吧,你對三國這段曆史的了解,是來自嚴肅的《三國誌》呢,還是來自輕鬆的《三國演義》呢?當然是後者。所以,曆史有的時候是無法較真的。什麼真實虛假,那是專業的曆史學者的工作。對於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說,就是聽故事,你覺得好聽,相信了,你信什麼,什麼就是真;不信的,就是假。你看,曆史學者為曹操翻案翻了多少年,但到現在京劇舞台上的曹操不還是白臉的嗎?從大局觀上說,關羽是蜀漢罪人啊,但關公不還是義膽忠肝的紅臉?
對老百姓來說,講故事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建立感情。有過失戀經驗的人都知道,分手以後,最害怕的就是睹物思人。尤其是感情比較豐富的人,看到以前戀人用過的東西,眼淚就嘩嘩流下來了。為什麼會睹物思人呢?因為想起了和前任之間的故事。又比如,你小時候住過的老宅,你回去一看,就感動了,也是因為以前一幕幕的畫麵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來。所以,正如周華健的那首歌唱的:“天地遼闊相遇多難得,都是有故事的人才聽懂心裏的歌。”因為故事,我們建立起對一個人的熱愛、對一座城市的熱愛。
甜美台北
說到這裏話終於可以切入正題,台灣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台灣是個有故事的島嶼。這些故事,隱藏在每一個角落。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名叫《甜美台北:台北糖果文化追蹤》(以下簡稱《甜美台北》)。
在這裏順便說一句,《甜美台北》的作者名叫黎雅思,也是個香港人——你說香港人怎麼回事,都跑去為台灣文化做貢獻了!其實之所以會有這本書,是有心的出版社編輯,無意中看到一本日本人寫的旅遊書《台灣黃昏地帶》,得知當年運輸蔗糖的鐵路的曆史,於是產生聯想,策劃了這本書。
《甜美台北》講的是台北跟糖果之間千絲萬縷的故事。稍微了解一點台灣曆史的人會知道,甘蔗是台灣重要的農作物。因為台灣獨特的氣候實在很適合甘蔗的生長。
尤其是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以後。日本在台灣的投入可是真金白銀的。台灣的電力、鐵路、水壩等,都是日本人建起來的。比如,日本為台灣修建的水壩嘉南大圳,1930年建成,令嘉南平原的水田增加了30倍,4年後水稻產量增加4倍,而且直到今天還在使用。日本人為什麼要那麼花心思建設台灣?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想過自己會失敗,要把台灣還給中國。在日本為台灣引入現代化的蔗糖生產技術後,台灣的甘蔗產量一下子提升,使得甘蔗開采成為當時台灣重要的第一工業。日本人甚至出於製糖業的需要,專門修了好幾條鐵路,比如神社前線、屏東線、鳳山線、林子邊線等。如果翻開當年台灣製糖業分布地圖看看,簡直驚呆了。二戰以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變成“台灣糖業公司”,至今仍然是台灣農產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一箱箱的蔗糖被運到日本,然後製作成精美的糖果。當然,台灣人也從日本人那裏學到了工匠精神,對製造業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台灣的糖果製造業也起來了。直到現在,台北還有一年一度的“甘蔗祭”,南部則有“糖果節”。台灣人對糖果的那種感情,恐怕不是外人能體會的。
土生土長的人,往往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不覺得有什麼特別。所以,文化研究有時候很需要外來者,或者用外來者的眼光去審視。而黎雅思作為一個香港人去探訪台灣的製糖業的時候,會對各種事情都很好奇,也會主動去打聽糖果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快樂,有的悲傷,有的則和華人在那個動蕩時代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如果沒有聽過這些故事,不會懂台灣,去台灣旅行,又怎麼會好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