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2:依孩子的個性培養男孩

每個孩子因為成長環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著不同的學習風格,自身水平也參差不齊。那麼,因材施教,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教育就成為必要。

這就需要父母首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承認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也有自己的缺點,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重視差異性。父母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並加以引導,使孩子健康地成長。

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個性,然後根據孩子的個性決定教育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孩子獨特的學習優勢。千萬別將孩子的學習優勢當成了缺陷而將它磨掉,那樣孩子就將失去他原有的靈性,孩子的求知欲、學習的主動性將消失殆盡。

所以,父母不妨按照孩子的個性來培養,以求孩子能夠得以健康、個性的發展。

1.喜歡安靜的孩子適宜學圍棋

比較安靜的孩子,特別喜歡比較,譬如他能發現,媽媽包的餃子和奶奶不一樣。所以像拚圖一類的遊戲,足以讓他快樂地擺弄上幾個小時。

這類孩子有耐心的個性和細致的觀察力,還有比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總是不經意地去探索和尋找事物之間的聯係。所以,父母應不斷培養他的嚴謹和較真的個性,可以讓他參加圍棋、數學或科學實驗等興趣班。平時,如果孩子提出問題,也應盡可能給一個他合情合理的答案。

2.喜歡說話的孩子適宜學聲樂

這類孩子對富有旋律的音樂會有特別的反應,常會啊、啊地叫,並揮舞小手。有時突然聽到電視裏傳來一段音樂,立即會跟著唱起來。這類孩子一般開口說話比較早,並且喜歡學說大人的話。

這類孩子的思維模式是有聲音帶動的,他喜歡利用聲音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部分老師都是通過口授進行教學,這對於聽覺學習型的孩子是十分有益的。他們比較適宜學故事、相聲、聲樂或鋼琴。

3.喜歡動手的孩子適宜學書法

這類孩子比較有耐心,並能完成技巧較高的活動,如拆裝汽車、串珠子等,雖然這類活動在孩子們的遊戲中常常進行,但隻有為數不多的孩子能堅持到完成任務。

這是一類難得的孩子,隻要在正確引導,成人後都有認真、細致的態度,這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可以讓他們參加一些手工方麵的興趣班,如書法、編織、珠算等,幫助他們在拓展個性的同時,學到一些技能。

那麼,父母如何對孩子實行個性化教育呢?

1.用心了解孩子

有些父母認為,隻有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才有出息。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出色還一味逼迫孩子學習,最終也很難有大的改觀。因此,父母平時應該多多觀察孩子,看看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在哪些方麵有天賦。重視孩子學業之外其他方麵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的未來更有益處。

2.尊重孩子的身心發育規律

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不要揠苗助長。如孩子不適合學奧數題,就別強逼孩子去學,因為如果孩子跟不上,就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要注意讓孩子置身於水平相當的學習環境中,這樣有利於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既不至於因同伴太過優秀而產生壓抑和失落感,也不至於因同伴太差而懈怠。

3.承認差別

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點都是不同的。許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而且總拿自家孩子的短處跟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這樣做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之間的差異。父母應當接受並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幫助孩子學會取長補短。

密碼3:培養男孩的動手能力

我們知道,動手能力和聰明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手是人重要的感覺器官,讓孩子多動手是促進其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手的活動,可以獲取更多的外部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能使孩子心靈手巧,機智聰明。

頭腦奧林匹克提倡立體的全麵發展的教育。一要動腦動手,手腦並用;二要知識全麵互不偏廢;三要注重美育,陶冶情操。社會的進步,人才的培養,都需要手腦並用,所以發達國家比較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

動手實踐是通往成功的階梯。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就一定要重視實踐。人們早就得出這樣的經驗:“百聞不如一見”,“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許多科學家、發明家都是以艱苦的實踐通向成功之路的。

愛迪生一生動手實驗不停。在家時,地窖成了他的實驗室;在火車上,吸煙室成了實驗室;當電報員時,值班室又成了他的實驗室。動手實驗,使他把設想變成了現實。

牛頓從小就喜歡各種手工,一有時間就動手搞製作,從製作小四輪到水車,從製作風車到有實用價值的水鍾。特強的動手能力,使他在日後的實驗研究工作中如虎添翼。

達爾文捕捉昆蟲,製作標本,加上分析概括,寫成了《物種起源》。

李時珍上山采藥,品嚐百草,加上提煉整理,寫成了《本草綱目》。

斯蒂芬遜擦洗機器,製作模型,加上推理想象,設計出第一台蒸汽機車。

實踐使他們創造出驚人的成就。

上述例子可以使我們認識到,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但是,對於現代的中國家庭,真正讓孩子動手的機會並不太多。孩子小的時候,總覺得孩子小,不舍得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大了,又覺得孩子功課任務重,壓力大,沒時間培養孩子跟學習無關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動手的機會。

其實,孩子很小就有自己動手的願望,從蹣跚學步開始,盡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讓大人牽拽。父母隻要注意觀察就能發現,孩子經常是不知疲倦地在動手操作和探索。

孩子經常動手動腦做力所能及的事,獨立地從事一些活動,就能促進他們身體、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緒等方麵的發展。如果家長過分關心、保護孩子,一切替孩子包辦代理,孩子就會由於缺少鍛煉機會而影響各方麵的發展,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智力發展也會受到阻礙。所以,父母要從小就應該注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