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小寶又要給小朋友唱歌。一個小孩立刻站起來反對說:

“你不要唱了,你唱得太難聽了。”孩子們聽見有人這樣說也開始紛紛響應。小寶覺得很委屈,就大聲哭起來,並且拿起桌子上的玩具就朝那個反對他的小朋友丟去。

晚上放學的時候,小寶的媽媽來接他放學,聽見幼兒園的老師說起了這件事情。回到家裏,小寶的媽媽並沒有責怪小寶,她輕輕地問小寶:“兒子,能跟媽媽詳細地說說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小寶搖搖頭。

媽媽對兒子說:“沒關係,即使是你的錯誤媽媽也要弄明白你錯在哪裏。”

維雛看著媽媽一會兒,然後說:“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喜歡聽我唱歌。”

媽媽點點頭說:“為什麼呢?”

小寶說:“因為他們覺得我唱歌很難聽。”

“所以你就拿玩具扔向小朋友嗎?”

“我很生氣。”小寶皺著眉頭說。

小寶媽媽耐心地跟兒子說:“那麼別的小朋友在聽你唱歌的時候就不生氣嗎?他們不喜歡聽,可是你還要勉強別人聽。”

小寶不出聲。

媽媽又問:“你還有什麼沒和媽媽說嗎?”

小寶想了想,然後搖搖頭說:“沒有了。”

小寶媽媽以民主的態度向小寶了解了事情的經過,然後她又耐心勸導兒子,說:“如果小朋友不愛聽你唱歌,你就回來唱歌給媽媽聽,因為勉強人是不好的。比如,你不喜歡吃菠蘿,如果媽媽勉強你吃的話,你也不會高興。還有不應該拿玩具打小朋友,明天去和小朋友道歉。”

小寶點點頭,同意了媽媽的要求。

給予孩子充分的發言權,讓孩子發表意見,講講所思所感,會使孩子變得善於思考,自主意識增強。

父母讓孩子“住口”,這種行為說明父母不夠重視孩子的意見,他們讓孩子住口,而自己卻整天嘮叨不止。長期這樣下去,孩子會變得不願和父母說話,常常是父母喋喋不休,孩子充耳不聞。成功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嘴堵上。

在孩子犯錯時,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要相信孩子

不要輕易說出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要對孩子循循善誘,這樣才能督促和引導孩子進步。有時家長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都會給孩子一個示範,所以要給孩子正麵的引導。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能夠理解自己,是個講道理的人,那麼孩子也會講道理,性格也會變得坦誠、豁達、開朗。

2.不盲目指責

要耐心聽完孩子的解釋,也許孩子已經不止一次犯這個錯誤了,但是家長仍然要耐心把孩子的錯誤指出來,並幫助他改正。

密碼83:說話時要注意男孩的立場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尤其要謹慎用詞,說話時要注意孩子的立場,分清楚什麼時候該和孩子說什麼樣的話,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

小柯聰明、活潑,是馮老師班上的一個聽話的孩子,老師們都很喜歡他。上星期,小柯因為感冒在家裏休息了幾天,星期三才到幼兒園上學。

早晨奶奶送他來上學的時候,他還高高興興地和奶奶告別。一會兒,當早鍛煉的音樂響起來,小柯忽然大聲哭了起來。馮老師連忙走過去問:“小柯,你怎麼了?”

小柯邊哭邊結結巴巴地和馮老師說:“老師,我不出去。”

馮老師想,可能他感冒還沒有徹底好,就同意他坐在教室裏了。

第二天到早鍛煉時間,小柯又哭著說他不想出去,要坐在教室裏。

馮老師想,小孩子身體恢複比較慢,就又同意小柯坐在教室裏了。做遊戲時,馮老師準備帶領小朋友去大型活動器具那兒玩。這時,馮老師看到小柯渴望的眼神,就輕輕地問:“小柯你想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嗎?”果果點頭。馮老師又問:“小柯身體已經不難受了嗎?”他又點點頭說:“我早就不難受了。”

這時馮老師明白了,原來小柯的身體早好了,隻是為了逃避早鍛煉才不想出去的。當時馮老師同意他去玩,並對他說:“小柯身體好了,明天要出去參加早鍛煉啊。”小柯高興地答應了。

在第三天早上,當早鍛煉的音樂響起來時,小柯又哭著不肯出去了。這下馮老師發火了,生氣地問他:“你昨天不是答應老師說要參加早鍛煉,你說話不算數,以後老師怎麼相信你呢?”小柯好像知道錯了,就哭著排隊到操場上去了,過了一會兒他就開開心心地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了。

到了放學時間,小柯的奶奶來接他回家,馮老師就主動找他奶奶談了談,說了這幾天小柯在學校的情況。小柯的奶奶恍然大悟,說:“這大概是我的錯。小柯感冒好了,第一天去上學時我跟他說:‘你身體還沒有完全康複,今天早操就別出去了。’我沒想到他這幾天都不願意出去了。”馮老師總算明白為什麼平時很乖的小柯這幾天會出現這樣的反應了。

家長要明白,在孩子麵前不是什麼話都能說的。家長在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這樣才能引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下麵提供幾種說話的方式,可以讓家長與孩子親切交流的同時,使孩子健康地成長。

1.叮囑男孩要這樣說

王剛的媽媽看見兒子穿上了新買的鞋子準備出去,她問兒子:“你要去哪裏?”王剛說:“我想出去跟小朋友玩一會兒。”媽媽叮囑道:“玩的時候注意點,不要把新買的鞋子弄髒了。”王剛點點頭出去了。結果因為一直記得媽媽的話,他沒有和小朋友痛快地玩耍,心裏一點也不高興。

李偲也是穿上了媽媽給買的新鞋子準備出去和小夥伴玩。媽媽看見了,但是沒有說話。李偲穿好鞋,過來和媽媽打招呼說:“媽媽,我要出去玩了,吃飯的時候就回來。”媽媽高興地說:“穿上了新鞋子,出去記得痛痛快快地玩。”李偲出去果然玩得很愉快,而且他很珍惜鞋子,並沒有把鞋子弄得很髒。

2.關心男孩的話語要簡練說

李女士早上送兒子上學,出門前,她邊給兒子整理衣服邊說:“路上要小心,過馬路不要忘了看紅綠燈,遇到陌生人跟你說話,你也不要隨便搭腔,在學校有什麼事情要先找老師說。”孩子不耐煩地說:“知道了,每天都說,耳朵都長繭子了。”

同樣是送兒子上學,丁女士的做法卻不同,出門前她問:“出門前要做什麼?”兒子係好鞋帶又整理了一下衣服。媽媽又問:“在路上要注意什麼?”兒子簡練而快樂地答道:“要注意安全。”然後就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丁女士的做法不但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提高了他的自主能力。

家長有時候隻要做好提問者的角色,你與孩子的溝通就會事半功倍了。

3.鼓勵的話語要說出來

小果今天幫媽媽洗碗了,媽媽很高興地遞給他一個蘋果說:“來,吃個蘋果吧!”小果接過蘋果,可是媽媽發現兒子的眼睛裏似乎還有些期待。其實媽媽不知道小果需要的不是蘋果,而是一句鼓勵的話。

小周也同樣是幫媽媽洗了碗。事情做完,媽媽也拿給小周一個蘋果,並對他說:“這是獎勵,因為小周的碗洗得又幹淨又好。”小周吃著蘋果開心地笑起來。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是有選擇性的,家長認為所有正確的、應該實施的教育內容並不都會被孩子接受。孩子隻接受樂於接受的內容和方式。

所以家長在同孩子說話的時候,語氣、方式和立場都是非常重要的。

密碼84:摸清男孩的真實想法

小馬是個15歲的男孩,由於母親不再給他零花錢,沒錢去打遊戲機,所以對母親很反感。母親說什麼他都不聽,事事與母親對著幹。這位母親常跟朋友念叨說,為了讓兒子學習、生活得愉快,我經受的艱辛都不讓兒子知道,沒想到他現在這樣對待我。後來,在外地做工的父親回來了,他把自己的艱辛和經曆都詳細的講給兒子聽,不久之後,媽媽發現兒子竟然變乖了許多,便問兒子的爸爸是怎麼回事。爸爸說:“小孩子也是人啊,很多問題,你隻要去跟他溝通,他就會明白了,你以前缺乏和孩子溝通啊!”母親聽了恍然大悟,以後特別注意和兒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結果,兒子身上許多逆反的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相信如果父母能與兒子有更多的溝通,讓兒子了解父母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艱辛,兒子就會理解父母,改變自己對父母的錯誤態度變得懂事聽話。

其實,父母和兒子的交往,應該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獨斷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兒子。兒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孩子的角色,但與父母一樣,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受到尊重。父母隻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尊重兒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兒子,與兒子建立相互信任,做兒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實現最成功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