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男孩的溝通和管教是男孩進入社會的橋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理想的父母,不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學會與孩子的良好溝通可以把家長期望和愛撫充分的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在愉悅的生活空間裏茁壯成長。

密碼81:請不要這樣與男孩溝通

溝通是指通過談話或其它方式進行相互的了解。人與人之間在生活中難免有碰撞的時候,(包括父母與子女)需要理解與諒解,隻有通過溝通才能達到相互原諒,形成共識。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教先從家開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

溝通是人的本能,沒有人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孩子也不是天生就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孩子幼小的時候由於比較幼稚、簡單,對父母的依賴性強,許多事情都會對父母講,親子間的溝通是順暢的。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發生了變化,如果家長還固守著原來的觀念,孩子在家長麵前找不到溝通的快樂,不僅會關閉耳朵,而且,親子溝通的大門也就會關閉。

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總習慣把自己的“命令”、“指揮”、“責罵”、“批評”看作是與孩子溝通。實際上,這些也是一種溝通方式,隻不過是消極的溝通。

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消極溝通模式下,往往會關閉自己的心靈,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敵意。但是,令人擔憂的是,絕大多數的媽媽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有專家指出:“父母與孩子長期對不同的事物產生誤解,最後造成代溝,歸根結底是缺乏有效溝通造成的。”

其實,有些媽媽很努力,努力地改變自己、改變溝通方式,但仍然無法與孩子很好地溝通。這時,媽媽就應該認真思考一下了,自己與孩子的溝通障礙到底在哪裏呢?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媽媽們湊到一起,話題往往脫離不了孩子:

“我家的孩子都11歲了,還特不懂事。無論我和他爸說什麼,他總是和我們唱對台戲,好像就想和我們對著幹一樣。”

“我家孩子也有這毛病,每當我想與她聊天溝通一下時,她總會說:‘媽媽,你又來了,煩不煩呀?’我也不知道我怎麼就這麼令她討厭!”

當自己“屈尊”主動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往往不領情,這時父母就會很迷惑,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出在孩子身上?

父母是每個孩子最親近的人,每個孩子都有與父母交流和溝通的欲望。但是,當他們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時,孩子們就會關閉自己的心靈,不願意與父母溝通。

這時,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不願與自己溝通的原因,然後再想辦法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問題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麵。

1.孩子存在防備心理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怎麼會防著我們呢?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呀!其實正是父母“為孩子好”的心理才導致出現了一種無意識傷害孩子的現象。

一位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在他的日記裏這樣寫道:

“他們對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也不讓我幹,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幹的,他們並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他們隻是希望我好好念書,除了念書什麼也不讓我做。”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識,如果媽媽不尊重孩子,總是以“我為你好”的思想來壓製孩子,孩子就會受到傷害,於是他們就會建立心理防禦機製,防止媽媽再次傷害自己。這樣,冷漠、無視、叛逆等自我保護的方式就出現了,溝通也隨之停止。

2.與媽媽沒有共同語言

許多媽媽隻知道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每天與孩子交流的話題也隻限於孩子的學習,忽視孩子的情感等需求。

“媽媽,你知道周董是誰嗎?”媽媽搖搖頭。

“媽媽,我要和隔壁的小軍PK。”“PK?”媽媽一臉茫然。

這樣,在孩子眼裏,媽媽成了“老古董”,於是,溝通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生活中,到底媽媽的哪種溝通方式是無效的呢?下麵總結了幾種,供媽媽們引以為鑒。

1.忽視

孩子:“媽媽,我想和同學去玩足球。”

媽媽:“想去就去吧,別來煩我了,媽媽忙著呢!”

孩子:“媽媽,我有道題不會,你來教教我吧。”

媽媽:“媽媽很累,沒有精力教你了,你自己再想想,要不明天去問老師。”

忽視型的媽媽基本上無心或無能力回應孩子的需要,通常這種類型的媽媽比較缺乏做家長的意識。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差,不容易相信別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也不佳。因為自幼在情緒上受忽視,所以這種孩子長大之後很容易敵視別人,從而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往。

2.指責

“你多麼大了,就知道玩,怎麼就不知道學習呢。你什麼時候才能讓我省點心呀?”

“快去把你的豬窩屋子收拾幹淨!”

“你這孩子,就知道闖禍,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呀。怎麼生出你這樣的孩子來呀!”

很多媽媽們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但是,媽媽們卻沒有想到。這樣的責罵不僅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嚴重地損害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也許是孩子真的做錯了事,也許是媽媽誤會了孩子,但是。隻有犯了錯誤再去改正錯誤,孩子才能更加成熟,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長。

要知道,隻有那些不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知道怎樣運用有效的溝通來引導孩子、啟發孩子的媽媽,才隻會盲目地使用批評、責罵等負麵的溝通方式來教育孩子。

3.包辦

孩子:“媽媽,我的小手帕髒了。”

媽媽:“放那吧,媽媽一會就給你洗。”

孩子:“媽媽,下周我們學校組織去夏令營,你說我帶些什麼東西好呢?”

媽媽:“行了,媽媽知道了,明天就會給你準備好的。”

這種類型的媽媽隻知道照顧好孩子的生活,生怕孩子餓著、凍著,可以這樣說,這種類型的媽媽是一位出色的保姆。但不是一位優秀的媽媽。因為她們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忘記了孩子有交往的需要、自我體驗的需要,等等。

這種類型的媽媽還特別喜歡嘮叨,“早點睡覺,要不明天會遲到的”、“過馬路要小心,看著點車”、“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盡管她們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孩子往往會不領情,甚至會說媽媽不了解他們。

正如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所說:“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結果自然是向糟糕的方向發展。”

4.縱容

“好孩子,別哭了,媽媽什麼都答應你。”

“兒子,你喜歡什麼樣的文具盒,隻要聽話,再貴的媽媽都給你買。”

“不就是一件衣服嗎?不要聽爸爸的,媽媽明天就去給你買!”

在許多媽媽眼裏,孩子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自己的希望。因此。她們努力為孩子塑造一個完美的世界,一旦孩子不滿意了。她們就想盡各種各樣的方法,幫孩子把快樂的世界修補好。

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是媽媽在用心嗬護孩子,但事實上。這類媽媽是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做母親的責任。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狀態,衝動而缺少自製力,並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5.忽視孩子的本性

孩子:“媽媽,老師留了一道很難的題,你來教我做吧。”

媽媽:“一遇到困難就向別人求救怎麼行呢,自己慢慢去想。一會就做出來了。”

孩子:“媽媽,我想去朋朋家玩。”

媽媽:“總是去別人家,會麻煩人家的,人家會討厭你的。”

這種類型的媽媽知道應該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麵發展,但是,由於她們的“教育”意識過強,往往過分高估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從而導致孩子屢受挫折,也特別容易令媽媽與孩子之間產生隔閡。

密碼82:給予男孩充分的發言權

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孩子也不例外。家長要想想,自己給孩子說話的權利了嗎?在你批評他的時候,他如果辯駁或者解釋,你是不是會說,“你不用再解釋了,我不相信”、“你又在說謊”、“別再找理由了,我不會相信你的話了”。

小寶今年9歲,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他很喜歡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唱歌。每當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小寶就建議大家聽他唱歌,可是小朋友們都覺得小寶的歌唱得一點也不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