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隨著巴黎條約的簽署,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在喬治·華盛頓的帶領下,經過艱苦的鬥爭,美國大陸軍隊戰勝了英國的殖民武裝,取得了獨立戰爭的最終勝利。

腓特烈大帝———德意誌霸主

腓特烈少年時代是一個酷愛自由,充滿叛逆性格的人。他喜歡文學藝術,反對專製和服從,他的父親普魯士國王卻是一個古板固執的“軍人國王”,少年腓特烈經常遭到父親的棍棒毆打和言語刺激。18歲時為抗拒父親為他安排的婚姻,計劃同幾個同伴出逃,結果被關進監獄。

1740年,他繼承了王位,也繼承了一支8萬多人訓練有素的軍隊,並在其後擴充到20多萬人。

腓特烈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而且是一個睿智的軍事理論家。

他創立了著名的“斜進戰鬥隊列”的理論,其要點是將本方作戰隊的一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優勢而攻擊敵方的側翼,適用於以少打多的情況,在敵方大部隊未投入戰爭之前就取得一個決定點上的勝利。他還確立了許多著名的作戰原則,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等。

1740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婭·特蕾西亞繼承父位,腓特烈同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結盟,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奧地利一方則有英國支持,雙方展開激戰,史稱“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普軍很快就占領了整個西裏西亞,並先後在莫爾維茨會戰和霍圖西斯會戰中擊敗奧軍。最後通過《德累斯頓和約》割占了整個西裏西亞,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強的瑪麗婭·特蕾西亞不肯善罷甘休,通過外交手段將法國、俄國、瑞典都拉攏到自己一方。1756年普魯士獨自跟奧、法、俄等國較量,在軍事上卻取得一係列經典之作。1757年的羅斯巴赫一役是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傑作,洛伊滕戰役是“斜進戰鬥隊列”的完美實踐。盡管如此,普魯士的國力消耗殆盡,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攜帶烈性毒藥隨時準備自殺,幸虧俄國政權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機,最後體麵地結束了“七年戰爭”,保住了西裏西亞。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大帝於無憂宮中安然逝世,享年74歲。

腓特烈在位40多年,盡管飽受戰火摧殘,但普魯士的經濟仍取得迅猛發展,人口從220萬增加到543萬,年稅收收入翻了近兩番。他給他的後繼者留下一個強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魯士。他也因此被後人尊為“腓特烈大帝”。

巴頓———血膽老將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美國軍事統帥。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後指出:“在巴頓麵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像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次戰役中,沒有任何一位高級將領有過像巴頓那樣神奇的經曆和驚人的戰績。”巴頓1885年生於加利福尼亞州雷克維尼亞德的一個軍人世家。他從小愛出風頭,立誌要成為將軍。1903年9月進入弗吉尼亞軍校。1904年6月考入了西點軍校。

1911年12月進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夏季參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取得五項全能項目的第五名。

1912年底,巴頓一度擔任陸軍參謀長倫納德·伍德和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的副官。期間,在《陸海軍雜誌》上撰文建議改進騎兵軍刀獲得采納,他設計的2萬把“巴頓劍”被配發到美國陸軍部隊,使他嶄露頭角。

1913年夏自費赴法國學習劍術。

1916年任潘興將軍的中尉副官,兩年後升任上尉。1917年隨潘興赴法參戰。一戰之後,巴頓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他因此獲得“美國第一坦克兵”的美譽。

1939年授命組建裝甲旅,晉升為準將。

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少將軍銜,同年8月率4萬鐵騎橫渡大西洋登陸北非。

1943年與英國將軍蒙哥馬利聯手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肅清了北非德軍後,晉升為中將,任第一軍團司令,指揮了登陸意大利西西裏島戰役。

1944年任第三軍團司令,作為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指揮裝甲兵團橫掃歐洲。

1944年末的突出部戰役中,巴頓在24小時內轉移部隊方向,由法國南部到達位於比利時南部境內巴斯通地區救援遭到圍困的美軍第101空降師,率所屬之裝甲部隊痛殲德軍。其所率之部被稱為“車輪上的惡魔”,其後一直攻至奧地利。9個月間,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萬座,且相對傷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擢升四星上將,任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軍事長官兼15軍團司令。

1945年12月9日,打獵途中遇車禍受傷,12月21日在海德堡去世。

巴頓善於發揮裝甲兵優勢,實施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組建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參加了美軍在二戰中歐洲戰場的大部分軍事行動,戰績顯赫。巴頓所做的一項改革迄今仍影響美軍,即隨軍牧師主日講道時間不得超過15分鍾。

西蒙·玻利瓦爾———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領袖

西蒙·玻利瓦爾是19世紀初拉美獨立運動最傑出的領袖之一。

玻利瓦爾1783年7月24日出生於加拉加斯一個貴族家庭。他年輕時曾到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留學,在這些地方,他接受了進步的革命思想,回到祖國後,立刻投入到了反抗殖民統治、追求民族自由的戰鬥中去。幾年的艱苦奮戰後,雖然第一共和國和第二共和國都以失敗告終,可是玻利瓦爾卻因堅定的信念獲得了“解放者”的稱號。

解放運動的失敗使得玻利瓦爾不得不流亡牙買加、海地等國家。當他來到海地的時候,海地已經掙脫了荷蘭殖民者的統治。玻利瓦爾執著的信念和美好的理想使他得到了海地總統佩蒂翁的支持。佩蒂翁送給玻利瓦爾7艘船和大批武器彈藥。玻利瓦爾非常感謝,表示要像海地那樣,趕走殖民者。

經過兩個月的準備,1816年3月,玻利瓦爾和他僅僅兩百多人的愛國部隊,乘船回到了委內瑞拉,並在北海岸的奧裏諾科省順利登陸。玻利瓦爾決心這次一定要徹底趕走殖民者,他對戰友們說:“我們不僅要解放委內瑞拉,還要解放新格蘭納達、厄瓜多爾、秘魯等被西班牙人奴役幾百年的地區。我相信,隻要南美大陸上的人民團結起來,就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經過幾次戰鬥以後,玻利瓦爾認識到必須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夠取得勝利。於是他宣布廢除奴隸製,號召全體黑人為了爭取自由而戰鬥。這樣,他贏得了大批黑人的支持。同時他還頒布了很多法令,維護了勞工人民的利益。於是,黑人、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草原牧民都加入到了玻利瓦爾的解放鬥爭中來。終於在1818年10月,委內瑞拉第三共和國成立了。

玻利瓦爾在大家的擁護下,更加堅定了推翻殖民統治的決心。看到日益壯大的愛國部隊,玻利瓦爾覺得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1819年5月,玻利瓦爾率領2000名革命軍,曆盡千難萬險穿過安第斯山脈,奇襲了新格蘭納達地區的西班牙殖民者。麵對從天而降的革命軍,西班牙軍隊驚慌失措,匆忙拿起武器應戰。但還未等他們轉過身,就被革命軍一槍打死了。不少還未明白發生了什麼事的西班牙人轉眼之間成了革命軍的俘虜,其中有不少軍事指揮官。

這次奇襲鼓舞了革命軍的士氣,不久以後,玻利瓦爾又帶領革命軍解放了委內瑞拉、厄瓜多爾。至此,南美洲西北部地區獲得了解放。1819年12月,為了鞏固革命陣地,組成強大的抗敵部隊,新格蘭納達、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共同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爾被選為總統和最高統帥。隨後,玻利瓦爾仍然致力於抗擊殖民軍的革命事業。為解放秘魯,他率軍與西班牙軍隊進行了浴血奮戰。秘魯當時是西班牙勢力最為頑固的地區。玻利瓦爾經過艱苦的戰鬥,以巨大的代價才取得了勝利,所以當秘魯東部被玻利瓦爾解放以後,就改名為玻利維亞,為的就是紀念這位國家的解放者。

馬可·波羅———中西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

13世紀的中國對於歐洲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而神秘的國度。那時因為交通上的不便,人們總會對遙遠的國家產生一種神秘感。而馬可·波羅卻憑借驚人的毅力經過漫長的旅行之後終於到達了中國,而且一待就是17年。馬可·波羅出生在舉世聞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父親是一個商人。馬可·波羅小時候,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家後,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這些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

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和父親、叔父一起,從家鄉出發,開始了環球旅行。他們穿過了一望無際的沙漠,經過了寒冷的高原和山區,又越過了茫茫的戈壁灘,最終在公元1275年到達了當時忽必烈所在的行宮上都。

蒙古帝國的大汗忽必烈對馬可·波羅一家的到來感到非常高興,尤其喜歡年輕的馬可·波羅,對他很器重,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委派他去做,馬可·波羅也很好地完成了大汗交給他的任務。幾年之間,他幾乎走遍了當時中國的領土。這個古老的帝國最讓馬可·波羅感到驚訝的是它國力的強盛。他所看到的皇家宮殿,富麗堂皇到了讓人難以相信的地步,像是一個用金子和珠寶堆砌起來的世界,而且其中還充滿了各種珍奇的玩物,許多都是他聞所未聞的。以前,在西方人的想象中,東方是一個貧窮、野蠻的地方,馬可·波羅被親眼看到的景象深深地折服了。

馬可·波羅一家在中國生活了17年,備受忽必烈大汗的恩寵,但是,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最終他們還是踏上了返回意大利的旅程。公元1295年,馬可·波羅一家回到了家鄉。大家聽說了這個消息,都來看望他們。他們旅行的見聞著實吸引了當地的人,這些事情雖然都是真的,但在聽故事的人心中,還是神奇得像神話一樣,他們充滿了對東方的向往之情。

幾年之後,威尼斯和熱亞那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馬可·波羅做了俘虜,被關進了監獄。他在監獄中給難友們講述在東方的各種見聞,借以打發時光。後來把他所講的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整理成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馬可·波羅在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製了早期的“世界地圖”。《馬可·波羅遊記》見證了當時已經高度發達的中華文明,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

貞德———女扮男裝的法國民族英雄

貞德,法國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她挺身而出,女扮男裝,勇敢參戰,率領法軍收複了大片國土,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軍。

貞德的童年是在英法百年戰爭的戰亂中度過的。當時,法國的大片領土已被英國占領,老百姓的日子很苦。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這在貞德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抗擊侵略者的種子。

在貞德17歲的一天,她決定要去參軍,去戰場上打擊侵略者。於是,貞德穿上男子的衣服,去見領主,請求參戰,一定要為法國的解放而鬥爭。領主被她的熱情打動,就答應派人護送她去見王太子。王太子賜給貞德一副銀色盔甲、一匹戰馬和一把寶劍,任命她為援軍司令,去解救被困在奧爾良的法軍。

1429年4月,貞德以無比的勇氣,帶領六千名士兵,直奔位於法國中北部的奧爾良。奧爾良已被英軍圍困了很長時間,城內已無糧食,一千多名守城士兵和市民組成的義軍正焦急地等待著援軍,而英軍有五千人,裝備很精良。之前的援軍多次被打敗,無法解救。

這一天,貞德的援軍來到城外,趁敵人防備鬆懈,率軍一陣猛殺。敵軍士兵不知底細,頓時亂了陣腳。這一仗,英軍被打得落荒而逃。貞德率援軍衝破敵軍包圍,進入了奧爾良城。全城軍民手持火把,鼓樂齊鳴,夾道歡迎解救奧爾良的“聖女”。貞德的熱情、勇敢、機智,受到了人們的讚揚。此後,在貞德的指揮下法軍連連得勝,收複了許多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