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沙漠之狐”
隆美爾是二戰中德國最著名的將領,號稱“沙漠之狐”。因為在北非沙漠戰場的出色表現和一係列驚人戰績,他成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和德國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爾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十一月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他任警衛連連長。從1919年起,他曆任連長、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等職。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師師長,參加了對法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對作戰經過作了詳細的日記,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為後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依據。
隆美爾出生在德國南部海登姆市一個中學校長家庭。1910年中學畢業後從軍,入但澤皇家軍官候補學校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連長,先後獲得3枚十字勳章。一戰後,曆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因著有《步兵進攻》一書而引起希特勒的重視。1938年調任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曾陪同希特勒巡視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作為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揮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為第7裝甲師師長,並贈給《我的奮鬥》一書。5~6月間,在德軍閃擊西歐的侵略戰爭中,隆美爾指揮裝甲第7師衝在最前麵,先克比利時,接著是阿拉斯、索姆,最後直搗法國西海岸,被法國人稱之為“魔鬼之師”。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一敗塗地的意大利軍隊。他到達北非的黎波裏前線後,立即作了一次偵察飛行,得出了“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的結論。於是他便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他的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德軍直逼亞曆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並被晉升為元帥。後來,德軍主力被牽製在蘇德戰場,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線,致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進攻而在阿萊曼進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爾以其僅有的5萬軍隊和550輛坦克在阿萊曼地區抗擊蒙哥馬利的195萬軍隊和1029輛坦克,終因寡不敵眾而慘遭失敗。
1943年3月,隆美爾奉召回德國大本營。同年7月,調任駐北意大利的陸軍“B”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陸軍“B”集團軍群在法國組織防禦,指揮抵抗諾曼底登陸戰役。隨後,德國發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爾受到株連。1944年10月14日,由於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輛小轎車中服毒自盡,而對外宣布的消息,則是“隆美爾陸軍元帥在途中中風去世”。
蒙哥馬利———謹慎的戰略家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1887年11月17日出生於倫敦肯寧敦區聖馬克教區的一牧師家庭。正式上學時已經14歲了,雖然文化成績低劣,但體育成績極棒。1907年考入了桑德赫斯特英國皇家軍官學校。1908年12月任英國駐印度的皇家沃裏克郡團少尉排長。最後成為英國著名的陸軍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負重傷。大戰結束時任師司令部中校參謀。1920年1月進入坎伯利參謀學院深造。1926年1月調回參謀學院任教官。1930年陸軍部選派他擔任步兵教令的重編工作。1934年任奎達參謀學院的首席教官。1937年調任第9步兵旅旅長。1938年10月任駐巴勒斯坦第8師師長,參與鎮壓巴勒斯坦人的武裝暴動,被晉升為少將。1939年8月,回國接任以“鋼鐵師”著稱的英國遠征軍第3師師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蒙哥馬利率遠征軍第3師橫渡英吉利海峽,參加了在法國和比利時的戰鬥,1940年5月德軍閃擊西歐時,被迫隨英遠征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1941年先後任第5軍、第12軍軍長。12月又升任東南軍區司令,負責選拔、調整、培養各級指揮官,嚴格訓練部隊,提高軍事素質。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團擊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萊曼地區。在英軍瀕臨崩潰之際,他臨危受命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同年10月至11月間他組織向德軍發動了阿拉曼戰役,一舉擊潰隆美爾非洲軍團,扭轉了北非戰局。隨後又揮師乘勝追擊,協同美軍將德、意軍隊圍殲於突尼斯。他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蒙哥馬利因功被提升為上將,同時被授予巴斯騎士勳章。
1943年7月,他率英軍在西西裏登陸。9月至12月,協同美軍實施意大利戰役,進軍意大利半島。1944年1月調任盟軍第21集團軍群司令,參與諾曼底登陸戰役的計劃製訂工作。1944年6月率領第21集團軍在諾曼底登陸,此後轉戰西北歐,參與指揮了沙納姆戰役和阿登戰役。1944年9月1日,蒙哥馬利被英國王室晉升為元帥。1945年3月,蒙哥馬利率英美聯軍強渡萊茵河,之後便日夜兼程,向波羅的海進發。5月,駐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150萬德軍向蒙哥馬利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哥馬利被任命為英國駐德占領軍總司令和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英國代表。1946年至1948年任英帝國總參謀長,封子爵。1948年10月出任西歐聯盟各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委員會常任主席。
1949年4月,美國與西歐11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12國共同結成防務聯盟。1951年4月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部成立,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任最高司令部司令,蒙哥馬利任最高副司令。1958年秋退休。
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總統第一人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得克薩斯州丹尼森。
1915年畢業於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被任命為少尉軍官。
艾森豪威爾在多所軍事院校接受軍事教育,包括:美國陸軍坦克學校、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校(現為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美國陸軍軍事學院和美國陸軍工業學院。
1929年,艾森豪威爾在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任職。1929年至1933年,在陸軍工業學院學習。1933年,改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理。
1935年至1939年,擔任菲律賓軍事顧問麥克阿瑟的高級助理。1940年2月調任駐加利福尼亞的第15步兵團執行官,11月升任美國第3步兵師參謀長。1941年3月,升任美國第9軍參謀長。1941年6月,出任駐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美國第3集團軍參謀長。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調任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部副部長。1942年2月,升任作戰計劃部(同月改稱作戰部)部長。自1942年3月起,奉馬歇爾之命擬製歐洲盟軍聯合作戰計劃。6月,被任命為歐洲戰區美軍司令,重返倫敦。1942年8月,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最高司令。1943年1月,出任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北非戰役之後,北非戰區盟軍司令部即改組為地中海戰區盟軍司令部,改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1944年1月,出任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在盟軍最高司令任內,組織指揮了盟軍的曆次重大戰役。
1945年5月至1945年11月,任美國歐洲陸軍司令部總司令。1945年11月19日至1948年2月7日,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2月,退出現役,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1年4月2日至1952年8月1日,出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艾森豪威爾在美國具有很高的威望,1952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競選總統,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連任兩屆美國總統。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在華盛頓病逝。
馬歇爾———陸軍五星上將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是美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他提出過“歐洲複興計劃”(馬歇爾計劃),並因為此計劃提高了西歐戰後經濟水平而於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馬歇爾生於1880年12月31日。童年時代的馬歇爾由於淘氣和頑皮,常常挨父親的罵。馬歇爾的父親曾經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1897年馬歇爾考入弗吉尼亞軍校,畢業後便遠涉太平洋到了菲律賓老麥克阿瑟將軍麾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馬歇爾在14個不同的部隊駐地服過役,在每個崗位上都受到了指揮官的好評,卻當了12年的低級軍官。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他才被提升為上尉。
1938年夏,馬歇爾被任命為陸軍部副部長。1939年9月1日這天下午,馬歇爾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這天正好是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之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馬歇爾便竭力讓政界領導和公眾知道,戰爭準備極端重要,力排眾議從羅斯福總統那裏爭得9億美元撥款,組建了一支28萬人的陸軍和25萬經過重新裝備的國民警衛隊。在馬歇爾的努力下,美國啟動了空前強大的戰爭機器,把美軍建成一支所向披靡的機械化大軍,軍隊員額最高時達800多萬人,成千上萬的飛機、坦克、武器等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入盟國軍隊。在二戰期間,馬歇爾作為陸軍參謀長和羅斯福總統的主要助手,領導並且組織了多次重大戰役,參加了每一次的盟國首腦會議,對戰爭的勝利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馬歇爾還知人善任,大膽啟用年富力強的優秀軍官,破格提拔艾森豪威爾為盟軍歐洲戰區最高司令,啟用巴頓將軍、布萊德雷爾將軍等大批二戰期間著名的戰將。馬歇爾曾被《時代》周刊選為1943年度“新聞人物”,該周刊載文熱情讚揚他為“祖國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他的赫赫戰功令其成為二戰時期全球軍界最引人注目的風雲人物。
1944年12月由於馬歇爾功勳卓著,被晉升為五星上將,此前,他謝絕了當1944年總統候選人,又謝絕了眾議院要授予他美國陸軍前所未有的最高軍銜———陸軍元帥。他謙遜的品質贏得了同盟國軍民的普遍好評。
1945年夏天大戰結束後,丘吉爾寫信給馬歇爾,盛讚他為“勝利的組織者”。日本投降後,馬歇爾斷然決定辭去參謀長的職務,將勝利的榮耀留給了別人,讓麥克阿瑟作為盟軍代表接受日本投降,讓艾森豪威爾接替他擔任總參謀長,自己則準備歸隱。追溯馬歇爾在二戰中的功績,杜魯門盛讚道:“數百萬人為國家貢獻了卓越的服務。馬歇爾五星上將則為國家貢獻了勝利。”
1945年11月26日,65歲的馬歇爾獲準退休,但在10天之後他又應杜魯門總統之請,再赴中國調停國共衝突。調停失敗後,馬歇爾於次年11月回國出任國務卿,並組織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實施了複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此後,他曾擔任美國紅十字會會長、國防部部長等職。
喬治·華盛頓———美國國父
1732年2月22日,華盛頓出生於威斯特摩蘭縣的一個大農場。1753年至1758年期間,華盛頓在軍中服役,積極參加了法國人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從而獲得了軍事經驗和威望。
1774年,華盛頓被選為維吉尼亞州的代表前往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
7月3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他擔任了全殖民地軍隊的總指揮官。華盛頓在1776年進攻波士頓,利用稍早在提康德羅加堡壘所奪取的火炮陣地,得以俯瞰整個波士頓港,最後將英軍逐出了波士頓。英軍指揮官威廉·何奧下令英軍撤回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華盛頓接著率領軍隊前往紐約市,但在這裏他輸掉了長島戰役。
1776年12月25日的晚上,為贏取戰場主動權,華盛頓指揮美軍發動特倫頓戰役。戰役中他領導美軍跨越特拉華河,突襲黑森雇傭軍的兵營,並在1777年1月2日的晚上向查理斯·康沃利斯率領的英軍發動突襲,這次奇襲振奮了支持獨立的殖民地陣營的士氣。
1779年華盛頓命令1/5的大陸軍展開沙利文遠征,對那些與英軍結盟且常攻擊美軍前線堡壘的4個部落發動攻勢,迫使這些印第安人永遠離開美國,遷徙至加拿大。1781年美軍以及法國陸軍和海軍一同包圍了康沃利斯在約克敦的軍隊,華盛頓迅速前往南方,於10月17日接掌指揮美軍和法軍繼續圍城戰鬥,直到康沃利斯投降;10月19日,他接過了康沃利斯的投降寶劍。盡管英軍仍在紐約市和其他地點活動到1783年,但是這場戰役卻成了獨立戰爭最後一場主要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