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從小就跟著父親在軍營中磨煉,不但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膽識過人,善於用兵。平時,他與士兵同甘共苦,生活儉樸;戰時,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擁戴。有人曾這樣評價他:“沒有一種勞苦可以使他的身體疲乏或精神頹喪。酷暑也好,嚴寒也好,他都能受得了。無論在騎兵還是步兵裏,他總是把其他人遠遠地拋在後麵,第一個投入戰鬥,交戰之後,最後一個退出戰場。”

漢尼拔成為統帥後,不忘父親讓自己立下的誓言,開始積極籌備對羅馬的戰爭。他不但擬訂了古代戰爭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詳盡的作戰計劃,還暗中派了許多秘密使者,去拉攏那些對羅馬心懷不滿的希臘城邦站在自己的一邊。漢尼拔完成一係列對羅馬人作戰的準備之後,決定讓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戰。為達此目的,他首先進攻羅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薩貢姆城。

薩貢姆城遭到迦太基的突然襲擊後,急忙派使者前往羅馬求援。羅馬元老院向漢尼拔發出警告,漢尼拔反而責備羅馬幹涉薩貢姆內政。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迦太基與羅馬的第二次戰爭在漢尼拔的精心策劃下正式拉開了序幕。

戰爭開始後,漢尼拔避開羅馬的主力,冒著極大的危險,率領大軍從小道翻越了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給了羅馬軍隊一個沉重的打擊。羅馬軍隊措手不及。本來羅馬人打算兵分兩路:

一路從西西裏進攻迦太基本土;一路從西班牙登陸,以牽製漢尼拔的軍隊。漢尼拔的戰術徹底打亂了敵人的計劃。

漢尼拔指揮的這次跨越阿爾卑斯山的遠征,行程近九百公裏,大軍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隻用了33天時間就越過了冰雪覆蓋、山高坡陡、氣候惡劣、岩多路滑的阿爾卑斯山。走完這段異常艱苦的征程後,漢尼拔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巨大的,他的由九萬步兵、一萬兩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大部隊隻剩下兩萬步兵,六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一頭戰象了。好在不久前剛被羅馬人征服的內阿爾卑斯山居民仇恨羅馬統治者,所以漢尼拔的軍隊下山時,一些高盧部落紛紛來投奔,漢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馬匹。經過休整,精力充沛、鬥誌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舉打敗了羅馬部隊。

這一勝利使很多徘徊觀望的高盧人轉到了漢尼拔的部隊。

公元前217年6月,漢尼拔采取迂回戰術,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諾湖畔設下埋伏,把羅馬四個軍團近三萬人的隊伍引進了三麵環山、一麵臨湖的峽穀中,漢尼拔帶領的軍隊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內便徹底擊潰了羅馬的大軍,三萬人馬僅僅隻有不到六千人突圍。漢尼拔采取了步步緊逼的戰術,在一個小村莊中將這六千人全部俘虜。漢尼拔區別對待俘虜,命令給羅馬士兵全部戴上枷鎖,立即釋放了其中的意大利人。

漢尼拔非常善於利用羅馬和意大利各同盟之間的矛盾,孤立和削弱羅馬。與此同時,他還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鄰國結成反羅馬聯盟。漢尼拔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立下的誓言。

李普曼———胸前掛滿獎章的大師

加布裏埃爾·李普曼1845年出生於盧森堡,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

1868年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教育係學習,1875年獲博士學位,1886年任巴黎大學物理研究實驗室主任,同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93年任巴黎大學物理學教授,1896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1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長。

李普曼的父母都是極有文化和修養的法國知識分子。他們都在盧森堡貴族府中擔任家庭教師,這在當時的盧森堡是一份很體麵的職業,生活比較優裕,但為了李普曼的未來,他們毅然帶著年幼的李普曼回到了文化氣息濃鬱的法國。

1868年,李普曼考進了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教育係,這是法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它曾培養出眾多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

進入大學後,李普曼逐漸對物理學、數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開始大量閱讀物理學方麵的書籍,一有空就到實驗室去做物理實驗。

一年以後,他如願以償地從教育係轉到物理係。從此,李普曼如魚得水,在名師的指導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鑽研,最終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廣有發明創造的科學家。

李普曼一生興趣廣泛,在學術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首先是在物理學上有多方麵的卓越成就,特別是在電學、熱學、光學和光電學方麵成績卓著。

他一生中發明了多種重要的儀器,如毛細管電位計、毛細管發動機和毛細管電動機等。他還研究了電池電解質的極化作用以及玻璃的電膨脹、壓電現象。

對於電阻單位的確定,李普曼也做了大量工作。變阻箱、電流計和水銀電力測功計等都是他創製的。李普曼在大量理論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電守恒定律,並由此推演出氣體壓縮必然性的理論。

如果沒有李普曼,或許就沒有後來的彩色照片。1891年,他提出一種革命性的彩色攝影方法———“李普曼法”。這是一種利用各種不同波長直接彩色感光的攝影方法。李普曼在一塊全包感光板的乳劑背麵塗上一層汞反光層,使光線通過感光乳劑後再反射回來,與入射光線相幹涉,形成潛影。而潛影的深淺是根據每種光線的色彩而變化的。

李普曼對現代應用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傑出的貢獻,特別是彩色照相幹涉法,即“李普曼幹涉定律”,更是應用物理學史上的出色成果。

正是由於這一成果,1908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他還發明了能補償地球的轉動而使天體處於靜止狀態的“定天儀”,從而能夠對天體進行長時間的曝光攝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設計了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用途的潛艇探測器。

李普曼一生中發明眾多,其中許多發明都價值連城。

當他發明了毛細管電位計後,許多朋友都勸他去申請專利。因為憑他這一發明,無論是向法國或是其他國家申請專利,他都能立刻成為百萬富翁。

李普曼當時很猶豫,他去問一向敬重的母親。母親說了這麼一段話:

“兒子,如果是為了富貴榮華,當初我何必一定要辭去盧森堡貴族府裏女教師的職務帶你回國呢?”

李普曼馬上便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她希望兒子不要將自己的發明成果作為致富的手段,應該把它毫無保留地獻給人類,為人民謀福利。

在母親高尚人格的感召下,李普曼把這項發明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法國物理學會。在金錢萬能的資本主義社會裏,李普曼的這一舉動確實是十分難能可貴、令人敬佩的。

1921年7月13日,這位德高望重的大科學家因病去世,終年76歲。

但他為科學事業作出的貢獻以及他的高尚人品永遠為後人所景仰。

馬可尼———無線電之父

一次課後,一位學生交給教授一張圖畫,上邊畫著長了翅膀的字母正飛越大海。他對教授說:“讓電磁波帶著信號飛過大海,地球上的距離不就縮小了嗎?”這位學生就是無線電之父———馬可尼。

馬可尼187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博羅尼亞市。從小喜歡讀書,愛做實驗。他的家庭十分富裕,可以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1894年,剛滿20歲的馬可尼了解到海因利希·赫茲幾年前所做的實驗表明了不可見的電磁波是存在的,並且這種電磁波以光速在空中傳播。而當時架設有線電報線路非常費力,馬可尼就想能不能用電磁波來傳送電報呢?1895年,20歲的馬可尼在自家花園裏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波傳遞實驗。媽媽十分高興,給了他一筆資金,鼓勵他繼續實驗。

實驗花費很多。為了尋找經費來源,馬可尼來到英國,在政府郵政部門的支持下繼續研究。1897年,他和助手把發射機裝在海邊的一間小屋子裏,屋外豎起一根很高的杆子,上麵架設了用金屬圓筒製成的天線,電磁波的遠距離傳播獲得了初步成功。

1901年,他發射的無線電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從英格蘭傳到加拿大的紐芬蘭省,實現了長達2000多英裏的跨洋通信,這一天標誌著無線電成為了全球性的事業。

這項發明的重要性很快彰顯。1909年,“共和國”號汽船由於碰撞遭到毀壞而沉入海底,通過無線電發出的信息起了作用,除6個人外其餘的人員全部得救。

1910年,馬可尼發射的無線電信息成功地穿越6000英裏的距離,從愛爾蘭傳到阿根廷。晚年他對短波和微波通信進行了重要的研究。

馬可尼最重要的專利權是在1900年授予的,但是他不斷地改進自己的發明,從中獲得了許多專利權。

無線電通信在現代世界中是極其重要的,它可以用於新聞、消遣、軍事、科研、警察及其他目的,因而馬可尼的影響顯然是與無線電及其產物的意義成正比。

與馬可尼同時,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也獨立地發明了無線電通信。早在1889年初,他就開始重複赫茲的實驗。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彼得堡的俄國物理化學學會上演示了他創造的“雷暴指示器”———這實際上就是一架簡單的無線電接收機,因為它將高空雷擊放電時輻射的電磁波通過電鈴或打字機接收並記錄下來。表演結束時,波波夫明確指出:可以預言,我的儀器經過進一步改進後,能夠利用快速電振蕩向遠處發送信號。

此時此地,波波夫已明確地預見到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可能性與現實性。以後經過逐步改進,在俄國政府支持下,波波夫把他發明的無線電通信技術逐步付諸實用。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成功地進行了250米無線電報通信。1897年春天,在俄國軍港喀琅施塔得停泊碼頭,波波夫的無線電通信距離擴展到640米;同年夏天,他的無線電通信距離達到了5000米。在這次實驗中,波波夫還觀察到金屬障礙物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

一項發明的專利若價值連城,那麼這必定會引起法律上的爭執。馬可尼也遇到了麻煩。1914年法院撤銷了一項起訴,宣布馬可尼具有明顯的獲專利權的優先權。

以後無線電還被用於聲音傳播,但這是1915年後的事了。用於商業的無線電廣播是在30年代初期開始,隨後即迅速地發展起來。雖然馬可尼沒有發明電視,但是無線電的發明是電視的一個重要基礎,因而把發明電視的一部分也歸功於馬可尼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

由於馬可尼在無線電通信方麵所作出的貢獻,他獲得了1909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