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久他們就分開了,但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保持著。

楊振寧還曾救過鄧稼先。

在“文革”那個烏煙瘴氣的年代,連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把鬥爭矛頭指向鄧稼先,鄧稼先的處境很危險。在此危難時刻,楊振寧從紐約經巴黎飛抵上海。他要見的人的名單上第一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鄧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會客。不久,在周總理親自幹預下,鄧稼先暗無天日的生存局麵終於結束了。

鄧稼先辭世時,楊振寧十分悲痛,對他進行了無限懷念的評價:“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丁肇中———“J粒子”的發現者

丁肇中生於1936年,美籍華裔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2歲去了台灣,開始在台北讀中學。20歲隻身來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工程學、數學和物理學,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開始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同時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麵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一種人們以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粒子———J粒子被發現了。起初,人們還以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自己的姓氏來命名的。其實這純屬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這個粒子來紀念他們在探索電磁流性質方麵花了10年時間才獲得這項重要發現。加之物理文獻中習慣用J來表示電磁流,因此便以“J”來命名這個新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裏克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粒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J/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誇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另一種誇克即粲誇克來解釋。J/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1981年起,丁肇中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的“L3組”,在歐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對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一直十分關心。從1975年開始,他每年都要回國訪問、講學,30年來從未間斷過。

在丁肇中的具體指導下,1988年10月,一座大型高能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北京西北郊建成。如今,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做物理實驗的科技人員,大多數都在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工作和學習過。

丁肇中在國際學術交流場合都講中文,他使華人世界倍感驕傲和自豪。在1976年諾貝爾獎授予儀式上他就用中文講演,使得中文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獎頒獎儀式這一最高的科學殿堂上。

丁肇中如願以償地抒發了作為中華民族後代的自豪感。此情此景,令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激情澎湃,永生難忘。

丁肇中有一段令人稱奇的人生經曆。他祖籍山東日照,祖父曾追隨孫中山革命,父母都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經過一番顛沛流離,20歲的丁肇中從台灣來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學,僅用5年多時間就獲得物理、數學雙學士,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被稱為奇人。

他還有很多怪癖。美國同學對他的評價是:學習頂呱呱,就是不合群。他的生活軌跡始終是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宿舍。

據說這麼多年來,他沒有到任何一個教授家裏吃過飯,也從沒給包括他故鄉日照在內的任何學校或科研單位題過字。

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常謙虛地說“不知道”。有一次他給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報告,南航學生問了他一些問題,絕對算不上刁鑽古怪,可是他沒有隨便作答,而是謹慎地三問三不知。

其實,這和他受的古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關,他就是這麼一個極其嚴謹的人。

丁肇中質樸、爽直,為人大度,有典型山東人的性格。同學們喜歡他,不少朋友同他既切磋學問,也推心置腹。

丁肇中上大學時,父母親的老師———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布朗先生到台灣訪問。得知丁肇中的誌向和功課基礎後,熱心為他聯係了留學事宜。事情進展順利,1956年9月,丁肇中登上了遠洋客輪。正像20多年以前的父母一樣負笈渡洋,他現在追隨父母的腳步,也追求與他們一樣的堅實目標:攀登科學高峰。船行駛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上,丁肇中心頭一熱,想起了前幾日大學同學給他寫的臨別贈言,其中一個同學寫的話是勉勵也是鞭策:“大頭,你的理科成績可以說班上無敵手,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進攻,發明幾個丁氏定理。”

20年後,丁肇中因發現“J粒子”而榮獲諾貝爾獎。當他向領獎台邁步走去時,頭腦中或許會響起那句親切的贈言。

查唐納脫———從“騙子”到發明家

1664年,英國科學家虎克出版了一本名叫《生物論》的著作,其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可以像蠶一樣製出人造的絲來。”

這種設想,當然也是千百萬人們的願望。許多科學家也曾為此做過奮鬥,由於技術問題,多少年過去了,人造絲的研製一直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1740年,法國人卜恩在給法國皇家學會的一封信中說,他曾經把蜘蛛的膠囊割開,擠出裏邊的膠液,抽拉成細絲,用這種絲織成了一雙手套。

於是,有人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雙人造絲手套。

可是,這所謂的人造絲的手套,還不能說是真正的人造出來的絲織成的,顯然,是從蜘蛛的膠囊中擠出來的膠液做成的。

卜恩的成就還遠談不上有所發明,但是,能用黏黏的、細細的蜘蛛絲一針一針織成手套也是不容易的呀!

法國化學家羅滿在研究蠶絲的工作中,沒有走當年卜恩的那種殺蛛取絲的道路。令他奇怪的是蠶為什麼吃了桑葉之後,經過消化而吐出來的是絲呢?這絲和桑葉本身又有什麼關係?

作為化學家他是有辦法來解釋這些疑問的。

羅滿把桑葉和絲分別加以分析和測定,發現二者的構成都含有碳、氫、氮三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