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氦是一個重要的啟示。
1855年,瑞士人奧蒂瑪斯用硝酸處理纖維,製成了硝酸纖維,從而抽出了絲。可是,製成的絲並不理想,遠遠不具有實用價值。
1884年,法國大科學家巴斯德受法國政府的委托,進行蠶病研究,巴斯德的助手中有一位是他的學生,名字叫查唐納脫。查唐納脫既從事科學研究,本身又是對照相有一定研究的愛好者。
查唐納脫根據含氮的啟示,首先製成了硝酸纖維素,再把這種含氮的纖維素放在酒精中溶解變成溶液,通過細孔,壓出一條條直徑隻有一毫米的細流,溶液中的酒精蒸發後,就變成了一根根細絲。
“成功了,這正是人們尋求的人造的蠶絲呀!”查唐納脫高興極了。
開始,查唐納脫認為可做硝酸纖維素的原料,隻能是蠶所吃的桑葉。
後來,在一係列研究與製造中,他明白:不隻是桑葉能做原料,就是木材、棉花也都可以做原料使用。
人造絲就這樣誕生了。
1889年,查唐納脫的發明物在英國倫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獲得全世界人們的好評。
用這種人造絲縫製的衣服格外美觀,尤其很受婦女們的讚賞和歡迎。
萬萬想不到,查唐納脫剛剛獲得的榮譽,卻在一場意外的事故中,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在一次高級宴會上,一些大人物攜著夫人,帶著女兒,女人們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十分豔麗,大有比試服裝質量高低的氣氛。其中獨有一個女人,身著一套人造絲的白色禮服,得意洋洋地在人群中走來走去,所有的賓客都投以驚異的眼光,尤其是婦女們更是既羨慕又嫉妒地偷偷議論著,那位身穿人造絲禮服的婦女越發得意。她一邊應酬著周圍好奇人的問候,一邊吸著香煙。就在她稍不留神的時候,香煙的一個火花濺到了她的禮服上,隨著“哧”的一聲輕響,人造絲禮服霎時燃燒了起來。
那位婦女連聲疾呼:“救命呀,快救命呀!”
當被突然事故驚呆了的人們清醒過來,準備搶救的時候,那位婦女已被燒得遍體鱗傷,最終因搶救無效而死去。
倒黴的查唐納脫在這場範圍不大,而影響頗大的火災之後,名譽掃地,新發明也就算徹底垮台了。
從此,“騙子”這個可憎的綽號,就成了查唐納脫的代名詞。
作為一個發明家,要對自己的發明負責,也要為社會負責。查唐納脫雖然不怕這些譏諷和誣蔑,但他必須維護“發明家”這個莊嚴的稱號。
查唐納脫苦苦地思索著:“什麼東西這麼容易燃燒?加點什麼材料或減點什麼東西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
查唐納脫按捺著自己的懊喪情緒,振作起精神,一步一步地作了細致的分析,通過實驗證實,作為原料的硝酸纖維素中存在著危險的物質,實際上這種物質就是製造炸藥的原料。
居裏夫人———兩次摘冠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麗的小姑娘。她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麗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麵前唱歌、跳舞、做遊戲。
瑪麗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他們悄悄地在瑪麗後麵搭起幾張凳子,隻要瑪麗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麗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再也不逗她了,而是讓她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瑪麗長大以後,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她就是居裏夫人。
1897年,居裏夫人看到鈾具有放射性的報告,引起極大興趣。她和居裏先生密切合作,發現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和“鐳”。其中,“釙”
是以波蘭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的,那是居裏夫人出於對祖國的熱愛。為了證明放射性元素鐳的存在,居裏夫婦傾注了巨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
從1898年到1902年四年時間裏,他們在一間夏天燥熱、冬天寒冷的破舊棚屋內從事腦力和苦力勞動,終於從幾十噸鈾瀝青礦廢渣中提煉出1/10克純鐳鹽,並測定了鐳的原子量。1903年,居裏夫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災難不期而至,1906年,居裏先生突遇車禍逝世。居裏夫人以堅強的意誌戰勝巨大悲痛,承擔起全部家庭責任,還接替了居裏先生在巴黎大學的課程,並指導實驗室工作。1911年12月她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愛因斯坦曾對居裏夫人作出了最崇高的評價:“在像居裏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作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曆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品質方麵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麵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也許人們一直以為居裏夫人是非常風光的,但是這隻是一個錯覺。
作為早期的女性科學家,居裏夫人遭遇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她有很多令人心酸的經曆,包括她終身未能進入法國科學院。1910年,她被提名進入科學院,瞬間成了全法國的爭論中心:女性可不可以有自己的事業?
人們各持己見,科學院的表決成為大眾焦點。最終,她以28票對30票敗給另一位科學家。從此,她再也沒有參選。這種對女性的歧視一直持續到50多年後,她的一個女學生才成為法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
居裏夫人雖然兩次獲諾貝爾獎,可是誰又知道這背後曲折的故事呢?
1903年首次獲獎時,她沒有被正式提名。當時的提名說皮埃爾·居裏和貝可勒爾合作無間,所以應該一起獲獎。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合作過,皮埃爾要求與居裏夫人共同提名。
然而瑞典科學院用1902年一位法國醫學科學院病理學家已過期的提名頂替,居裏夫人才因此成為三位得獎者之一。但瑞典科學院隻請皮埃爾作學術報告,而沒有請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終生為人類的幸福獻身科學,從不計較個人的私利和榮譽。
她先後獲得獎金10種之多、獎章16種之多,以及100多個名譽頭銜。
1914年,鐳學研究所在巴黎落成,她開始在此主持居裏實驗室的工作,培養出許多頗有成就的科學家。
居裏夫人富於犧牲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利用X光設備診救了很多受傷病員。她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緊張的放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質侵害了她的健康,晚年身患多種疾病。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